圖1
圖2
“抗幣”也叫“邊票”、“邊幣”,是指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抗日根據地所發行的貨幣。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后,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形成全民族聯合抗日的局面。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挺進敵后,先后開辟了晉察冀、晉冀魯豫、晉綏、山東、蘇北、蘇中、蘇南、淮北、淮南、浙東等19塊敵后抗日根據地。這些根據地為發展農業生產,防止和抵制敵偽鈔的侵入和流通,保護根據地人民的財富,都設立了自己的銀行,以根據地的物資為保證,發行了各種形式、內容豐富的貨幣。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抗日根據地在1937年至1945年間共發行各種抗幣近500種?箮挪馁|絕大多數是紙質的,但浙東抗日根據地還發行過金屬材質的抗幣,這在當時各抗日根據地所發行的抗幣中是絕無僅有的。
1941—1945年,新四軍在浙東敵后積極展開抗日斗爭,創建發展了浙東抗日根據地。浙東抗日根據地位于浙江東部杭州灣兩岸,滬杭甬(寧波)之間,東臨東海,南達東陽、寧波公路一線,西跨浙贛路金蕭線兩側,北達黃浦江東岸,面積約2萬平方公里,人口400余萬。為了穩定根據地物價,保護人民群眾的利益,1945年4月1日浙東行政公署公布了《浙東銀行條例》,在余姚縣梁弄鎮成立了浙東銀行總行,由浙東行政公署副主任吳山民任總經理,并在所轄三北、四明、會稽、浦東四個行政區設立了分支行及辦事機構,開展銀行業務。1945年4月10日起發行浙東銀行抗幣,作為浙東抗日根據地唯一合法流通的本位貨幣。浙東銀行抗幣以食米作本位幣基礎,每元幣值始終保持在食米一市斤之價值,所以浙東銀行抗幣發行后,得到商民廣泛歡迎。當時發行的浙東銀行抗幣主幣面值有1元、5元、10元三種,輔幣有2角和5角兩2種。因輔幣不足,抗幣大額券找零使用不便,浙東銀行余姚支行、三北支行及浙東抗日根據地各級地方民主政府還印發了一些兌換券和輔幣券參與流通。
1945年8月19日至1945年9月底,余姚縣滸山區抗日民主政府還鑄造發行了鑞質“抗幣”,作為浙東銀行本位抗幣的輔幣,在本區所轄范圍內流通使用,滿足市場交易找零的需求。這種金屬輔幣由滸山鎮中街高家大銅匠店(地址在今滸山解放中街52弄9號)制作,采用鑞質材料鋼模壓制。鑞(là),鉛和錫的合金,亦稱“白镴”、“錫镴”,因此這種錢幣實際是一種鉛錫合金幣。滸山區鑞質抗幣呈圓板狀,當地人稱之為“鑞板”,共有壹角、貳角、伍角三種面值。幣正面上緣為“滸山區臨時輔幣”幣名,中間豎寫幣值“壹角(貳角、伍角)”,兩側分列“抗幣”兩字,下緣印發行年份“1945”字樣,字體均為楷書陽文;背平素無文。壹角幣直徑24.5毫米,重4.9克;貳角幣(圖1)直徑28毫米,重8.6克;伍角幣直徑32毫米,重10.7克。
日本無條件投降后,根據國共兩黨重慶談判《會談紀要》精神,1945年9月下旬,中國共產黨主動讓出包括浙東在內的江南8個解放區。新四軍奉命北撤,滸山區鑞質抗幣等浙東抗幣隨之完成了自身的歷史使命。為保證抗幣信譽,不讓老百姓的經濟利益遭受損失,浙東根據地撥出糧食、白布、食鹽等實物以及黃金、白銀等,兌換回收老百姓手中的浙東抗幣,就地焚毀。部分流散在民間、一時來不及兌現的抗幣在建國后分幾次由人民銀行收兌,直到1959年全部收兌完畢。時至今日,流散于民間的少數浙東抗幣則成為稀有藏品身價倍增。
滸山區鑞質抗幣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抗日根據地鑄造發行的唯一一種金屬抗幣,在紅色貨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不僅是浙東抗日根據地開展貨幣斗爭實踐的產物,也是中國共產黨發展根據地經濟、壯大浙東革命力量輝煌歷史的見證。滸山區鑞質抗幣只發行流通了20多天,流通區域較小,鑄造數量不多,且鉛錫合金質地較軟,易受氧化,又幾經回收和銷毀,如今能夠保存下來的非常稀少,已成為十分珍貴的革命文物和錢幣珍品,備受錢幣收藏研究者關注。已故著名錢幣學家馬定祥稱之為:“金屬抗幣,浙東一絕!1992年華光普主編的《中國銅元目錄》中收錄有一套滸山區鑞質抗幣拓本,為浙江省博物館的收藏品,標價1700元。2014年12月上海崇源2014秋拍機制幣專場上拍一枚浙東抗日根據地“滸山區臨時輔幣伍角”鉛錫質抗幣(圖2),近未使用品,估價人民幣1000元,受到錢幣收藏者的熱烈追捧,經多輪競價,最后以人民幣6325元成交,較估價增值530%,轟動全場。
■來源:收藏快報 作者:福建福州 葉偉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