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冶貨十齊化博山刀探源 |
發布日期:12-09-21 09:10:25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收藏界 作者: |
換取生產生活物資乃造此幣,這也是錢幣學者汪慶正先生的觀點。中國錢幣學會《中國錢幣論文集》(4)周祥先生對齊明刀曾有過專門研究,也認為齊明刀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齊人為便于與燕人進行商貿活動所鑄的貨幣。另外,還有人認為,齊人鑄這種錢幣,可能是作為與燕“軍市”(軍隊中所設的貿易場所)進行交易用。不過,這些都是各執一說而已,并無史證。據考察發現,鑄這種錢幣不僅只限于莒地,在即墨和其他較遠之地也有這種錢幣的陶范出土。并且發現,博山刀的面文似也不都是“方折明”符號,如錢幣學家湯可可先生在《中國錢幣文化》一書第261頁所示的一枚背文為“莒冶齊化”的博山刀,面文呈“??”狀,近于燕明刀;筆者也藏有一枚面文呈“??”狀、背文為“井白+”的博山刀,長127毫米,厚2.2毫米,刀身寬16毫米,重25.93克,改變了博山刀必為“方折明”的傳統認識。
筆者這里所展示的兩枚博山刀,其背文,一為“莒冶貨”;另一為“十齊化”,幣長皆為134毫米,刀身外緣厚2.毫米,身寬16毫米,重分別為 17.22克和15.91克,錢體雖顯輕落,但鑄工、品相均佳,尤其銹色、包漿極為自然,漆生坑,具有層次感,實乃真品無疑。從形制即錢文書寫風格分析,該二品似為同地、同期所鑄,僅是錢文不同而已,為筆者早年購于同一錢商之手。細觀之,刀幣面文那個方折明其大小和圓圈并不相等,上下位置也不完全固定,一般多偏下,有的甚至在極下端,偏上未見。刀幣正、背錢文由于不是用母錢作錢范,而是由制錢工匠在泥范上隨意刻寫,燒成陶范后再行鑄錢。錢文“莒冶貨”其意可釋為由莒地冶鑄的貨幣;而錢文“十齊化”更接近于齊刀錢文的解釋。有專家認為,從鑄錢用陶范出土分布情況看,這種錢可能不都是由莒地齊人所鑄。 如今,古錢幣收藏大軍數以萬計,而博山刀的存世量又極為稀少,可能有的古錢幣愛好者終生收藏都未能集得一枚博山刀。昔日大收藏家張叔馴集得一枚 “齊化共金”(共今意為與齊刀幣克同樣流通使用),方藥雨集得一枚“齊化”博山刀,就已在錢幣界鬧得沸沸揚揚了。稀有錢幣的收藏,不僅講實力,在一定情況下可能還要講一點緣分和運氣,不過,若苦苦追求還是會成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