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重號幣就是發現紙幣印制生產中機器、設備的失靈、檢驗過程的失誤、生產管理的失當和發行工作的失察,為研究和改進紙幣生產和發行管理提供第一實證。
紙幣上的編號,除極少數小額品種外,都是每枚一個號,絕對不相同。紙幣大都由冠號和連續號兩部分號碼構成順序。人民幣以羅馬數字為冠號,連續號即序號都是用阿拉伯數字。如果序號相同,冠號應不同,如果冠號、序號全都相同,便是重號幣。與冠號不同、序號相同的同號幣比較起來,重號幣是性質完全不同的同號幣。同一冠號的紙幣的序號不應相同,如果有相同,其中必有號碼錯印幣。重號不論幾枚,只有一枚號碼正確,其余屬號碼錯印。如果紙幣的生產、發行等把關不慎導致錯號幣發行出去,重號幣分散了,流通了,又都是正常幣,根本無法確認哪一枚是號碼錯印幣,這就是重號幣的特殊性。而假幣的號碼許多都是一樣的。因此,任何國家、銀行在生產、發行紙幣中都高度重視防止重號幣進入流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不久,中國人民銀行即于1949年12月27日發出《處理印壞鈔券暫行辦法》內部文件,文中所列“印壞幣”第一種就是重號幣,規定發現后“應即予以收兌”。
這里出示兩對重號幣:其一、民國三十七年版頭金券棕色伍萬元券,號碼:AC 506537,兩枚四個號碼完全相同,成色約7.5成左右,顯然已流通一時。其二,第一套人民幣1949年版推車、耕地圖壹仟元券,號碼:I III II 9884698,兩枚各只有一個號碼但也完全相同,成色均為挺版,局部邊沿有點蟲蛀,顯系未經使用。
紙幣生產廠家因機械類原因印制出重號幣,不難理解,而社會政治動蕩則直接影響人的思想意識,造成檢驗、生產、發行及其管理等多環節松弛,重號幣就極易“漏網”而進入流通。第一套人民幣1949年版推車、耕地圖壹仟元券是由東北銀行所屬印刷廠印制的,時值解放戰爭后期,能從檢驗或發行環節剔出,足見管理之嚴格,也是一個風紀優良、紀律嚴明的實證,保留至今實屬不易。中央印鈔廠是當時國內設備最佳的印鈔廠家,民國三十七年關金券棕色伍萬元券就是該廠印制的,竟也出現重號幣進入流通,可見當時國民黨政府的整個紙幣生產、發行管理體系已經崩潰。
重號幣一旦分離流散,就如同衣針掉入大海,重新相逢的可能性幾近于零。假如有兩枚重號幣相逢了,就在一個使用者手上,他會在意嗎?在紙幣收藏中特意去尋找重號幣也好比在茫茫大海中撈針。因此,重號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