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
圖二
北宋錢幣中的鐵母和鐵范銅錢,由于存世稀少等因素,歷來受到古錢幣收藏者的珍視。所謂錢母,即指在翻砂鑄錢工藝中用來作模具的“錢模”,也稱鑄母。根據《天工開物》上的記述,這種“鑄母”用量比較大,它不可能每個鑄母都是人工雕制而成的。它應該是一個或若干個人工雕制的“祖母”錢翻鑄之后,再由人工根據翻砂模具的標準進行必要的加工而成。這種翻鑄的“母錢”除了要符合造型工藝要求外,更主要的是要有由這種“母錢”翻鑄出來的行用錢(即“子錢”)是否存在。這種“母錢”如果是用來翻鑄鐵錢用的,便稱“鐵母”。
鐵范銅錢,據孫仲匯著《簡明錢幣辭典》所下的定義是“以鐵范型翻鑄的銅錢”。為什么要用“鐵范型”(鑄造鐵錢的砂型)來鑄造銅質錢呢?一般認為,在鑄鐵錢之前,用流動性比鐵好的銅質進行試鑄,便于檢驗鐵范的文字造型。這種鐵范銅錢應具備以下特征:一是與相應的鐵錢文風格相一致;二是具有鐵錢的形制特征,與相應的鐵錢大小厚薄一樣。這種鐵范銅錢品相雖不如鐵母,但也十分美觀。另外,也有人認為還有一種是“局私”的鐵范銅錢。北宋時邊境地區一枚銅錢當十枚鐵錢使用,個別鑄局官員私下與工匠勾結,用鐵范翻鑄銅錢以牟利。因為是以“牟利”為目的,這種鐵范銅錢除了文字風格與形制和相應的鐵錢一樣外,其厚度比鐵錢薄,重量輕,品相也差。藝術收藏
近些年來,人們提到“母錢”便很“公式化”地寫上幾句“銅質精良、錢體厚重,錢徑較大,形制規整、文字清晰深峻、具有撥模錐度”等等。上述描述,只能指“母錢”對“子錢”比較而言。有“母錢”而找不到與其相對應的“子錢”。這“銅質精良”到何種程度?錢體厚重多少?錢的形制規整到何種地步?總之“母錢”與“子錢”之間的差別應有一定的“度”。一枚“母錢”,特別是“鑄母”如果沒有相應的“子錢”作對照,上述形容“母錢”的描述全是套話、空話、騙人之談。“子錢”的數量相對“母錢”來說要多其數萬、數百萬倍以上。找到母錢,再去找相應的子錢,我想該不會很難吧。然而,從唐宋到晚清以來,所見的所謂“母錢”有許多找不到其“子錢”。同時,眾多的不同版別的“行用錢”又無相應的母錢問世。
因此,我們不能不對有其“母”而無其相應的“子”的“母錢”產生惑疑,而對眾多的“行用錢”找不到相應的“母錢”難以理解?是不是現今古錢幣收藏界對“母錢”的標準界定出了問題?另外,“母錢”除了符合翻砂工藝模具要求和具有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