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錢”是中國傳統花錢“福、祿、壽、喜”錢中的一類吉祥錢,古時人們的傳統觀念認為:生活中要有“四多”,即“多福”、“多爵祿”、“多壽”、“多喜”,吉利品錢上的吉祥語大多數是圍繞“福祿壽喜”之意而言,“福錢”、“祿錢”、“壽錢”筆者在以前的拙文中已作過闡述,“喜”指喜事,所以在吉祥圖案中往往以人和物寓意,或以物的諧音寓意。
“喜錢”中的吉祥圖案常見的是“喜鵲”和“喜蛛”。因喜鵲俗稱報喜鳥,民間流傳有“喜鵲叫,喜事到”的諺語,象征喜事臨門。又因有一種體細長、色暗褐的長足蜘蛛,人們稱為喜蛛,認為見到喜蛛就是見喜。所以,在吉利錢的圖案中,鑄梧桐(諧音同)喜鵲為“同喜”,鑄竹梅喜鵲為“竹梅雙喜”,鑄一豹一喜鵲為“報喜”,鑄二喜鵲在錢(諧音前)穿(即錢眼)旁為“喜在眼前”,鑄梅(諧音眉)花梢上落一喜鵲為“喜上眉梢”,鑄一獾(諧音歡)在下,一喜鵲飛翔在上為“歡天喜地”,鑄一人物眼前上方一下垂喜蛛為“喜在眼前”、“眼前見喜”、“喜從天降”。另外鑄橫豎都成喜笑顏開的四童子,稱“四喜人”,鑄二童子笑顏相對,稱“喜相逢”。同時,福祿壽喜圖案在吉利品中經常穿插使用,均可用寓意去找出吉祥語,如錢上鑄蝙蝠、鹿、桃(或壽星)、喜鵲作圖案,就代表“福、祿、壽、喜”等。
喜錢在我國古代,用得最多的是在婚禮撒帳錢。撒帳是我國很通行的一種納喜婚俗,起源較早。一般認為,唐宋以后就有些婚儀。據宋代洪邁《泉志》記載,唐代景龍年間,唐中宗嫁女,曾特鑄“裙帳錢”,此錢呈梅花形,重六銖,上有文曰“長命守富貴”。后世的撒帳錢刻文還有“如魚似水”、“夫妻偕老”、“弄璋添喜”、“五男二女”、“福壽延年”等字樣。到了宋代,撒帳習俗更普遍。《東京夢華錄》:“凡娶婦……(男女)對拜畢,就床,女向左,男向右坐,以金錢彩果撒擲,謂之撒帳!贝孙L俗從明、清一直流傳至今。當今新婚夫婦進門時拋撒五色花紙的習俗當由此而來,不過已經沒有了原來“打煞驅邪”的迷信色彩,而轉化為祝吉的意義了。喜錢也由古代的拋撒改為娘家送新娘的“壓箱”喜錢。
春節民間的壓歲錢也是喜錢的一種,壓歲錢,亦稱“押歲錢”、“壓祟錢”、“壓勝錢”等。除夕,吃年夜飯后,由尊長向晚輩分贈錢幣,并以線穿編銅錢成串,掛于小兒胸前,謂能壓邪驅鬼,故稱。全國大多數地區,包括與漢民族雜居的一些少數民族,都盛行此俗。清代《燕京歲時記》:“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