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祿壽三星拱照,天地人一體同春”。
在民俗中,祿神常與福神、壽星相提并稱,成為福、祿、壽三位一體。福、祿、壽三星或三仙作為神仙群體,深受人們的歡迎和崇拜。它們分別象征幸福、官祿和長壽。
祿,指俸祿,即古代官吏的俸給、薪金。我國一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所謂“高官厚祿”曾為多少人所垂涎。在中國古代花錢的吉祥錢中,有不少“加官進祿”、“狀元及第”、“福祿壽喜”、“獨占鰲頭”、“一路連科”、“平升三級”等吉祥錢,有的不僅有祿字,而且每枚上都有諧音祿的吉祥物———鹿的圖案。
為什么人們對“祿”如此神往?因為舊時的官吏十官九貪,除了領朝廷的俸祿外,更多的是利用權勢,搜刮民脂民膏,所以有“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說法。因此,人們向往著在仕途上飛黃騰達、平步青云,即“官運亨通”。這方面心態的表現,在很多文學作品中有過淋漓盡致、入木三分的刻畫。“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皇帝輪流做,明日到我家”,陳涉等農民起義、孫悟空造反,都以此作為口頭禪。我國自隋唐以來,大興科舉制度,于是“讀書做官”的思想,也就在國民中膨脹起來。宋真宗有一首《勸學詩》曰:“富豪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房不用架高梁,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隨人,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有女顏如玉。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這首詩極為形象地揭示了那時讀書做了官,一切榮華富貴盡可享受,真是要什么就會有什么。難怪那些士人把“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看做是人生最大喜事,正如《儒林外史》中的范進,一旦中了舉人,是那樣如癡如醉。而魯迅筆下的孔乙己,由于連個秀才也沒有撈到,遭到被丁舉人打折了腿,最后悲慘地死去的噩運。所以,有了祿位、福壽喜財都會來。既然“祿”如此重要,人們也就把主宰命運的祿神塑造起來,并將他與福神、壽神一起來尊奉。
最早人們對祿神的崇拜,也發源于對宇宙天體的自然崇拜。祿神即祿星,它處于北斗之上的文昌宮,是文昌宮中的第六顆星。《史記·天宮書》云:“文昌宮:……六曰司祿”。以后,祿神也被人格化了,并附會為四川梓潼的張亞子,拜為張仙。古代星相家將其解釋為主大貴的吉星,道教又將其尊為主宰功名祿位之神,又叫“文星”。元代仁宗皇帝封梓潼神(即張仙)為“輔文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簡稱“文昌帝君”。四川梓潼縣城北七曲山有座著名的文昌宮,即供奉主管人間功名利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