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地處我國東南沿海,境內山嶺聳峙,素有“東南山國”之稱。封閉的地理環境,阻礙了福建與中原、江淮的經濟文化聯系,早期經濟開發滯后,商品交換長期處于以物易物的原始狀態,很少使用貸幣,更未鑄造貨幣。根據有關史籍記載及存世實物,福建鑄錢的歷史始于唐代,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福州鑄造的“開元通寶”背“福”字錢?熏是福建歷史上最早的鑄幣。
“開元通寶”錢很多人都以為是唐玄宗李隆基鑄造的年號錢,因為李隆基有個“開元”年號,并且創造了一個盛極一時的“開元盛世”,為世人所熟知,這實在是一種誤解。其實“開元通寶”是唐王朝開國皇帝高祖李淵于武德四年(621年)始鑄的,它以“寶”字作為錢文,后世鑄錢紛紛仿效,因此唐以后的錢多稱“××通寶”、“××重寶”或“××元寶”之類。終唐一代就以鑄造使用“開元通寶”為主,高祖以后各帝都鑄造有開元錢。
唐代中期,由于“安史之亂”使經濟遭受嚴重破壞,朝廷為應付軍事開支,累變錢法,導致嚴重的“錢荒”,加之寺廟遍布,眾多僧尼均依賴官府供給,財政負擔沉重。唐武宗時為減輕財政負擔,詔令廢滅佛教,各地拆毀寺院,熔毀佛像等用以鑄錢。淮南(今揚州)節度使李紳率先進呈一種背面鑄有“昌”字的開元錢,以紀年號“會昌”,于是朝廷下令各地州郡鑄造背面有紀地文字的開元錢。這些背面有紀地文字的開元錢后世通稱之為“會昌開元”,至今已發現會昌開元背文字有“昌”、“京”、“洛”、“越”、“福”、“廣”、“宣”、“桂”、“潤”、“平”、“永”等23種。其中,會昌開元背“福”字錢,乃福州觀察使李元宗于福建道治所福州所鑄,“福”字紀州名,從此揭開了福建貨幣鑄造史的序幕。
會昌開元背“福”字錢是以銷毀銅像、鐘磬等所得到的銅材鑄造的。唐武宗滅佛時,福建道福州、泉州、建州、漳州、汀州五州各保留一座開元寺并僧十人或五人,其余寺院淘汰殆盡,僧尼皆令還俗,其中僅福州一地就廢毀寺院七十余所,該錢面文對讀,文字欠端正,與唐初開元相比,錢型略小,直徑22.8-23.4毫米,穿寬7毫米,廓厚1.6-1.8毫米,重3-4.5克。鑄造大多粗糙不精,錢背不規范,“福”字有在錢背穿上、穿下、穿右多種,常有錯位現象,這主要是由于福建歷史上缺乏鑄錢經驗,鑄錢管理制度又不夠嚴格而造成的。
會昌六年(846年)三月甲子,武宗病歿,越三日,“宣宗即位,盡黜會昌之政,新錢以字可辨,復鑄為(佛)像”。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