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如煙海的中國花錢中,有兩位歷史上著名的武將被鑄在錢幣上。他們是榮登“門神”寶座的唐朝大將:一枚是秦叔寶手持雙锏,一枚是尉遲敬德執鋼鞭,兩位大將身著戎裝,顯示出威武剛勁的雄姿。兩枚錢的背面都是鑄著一匹回首顧盼、氣宇軒昂的壯馬,這就是明清時候鑄造的“門神錢”。在余榴梁等編著的《中國花錢》圖譜上和張志中編著的《花錢》圖譜中,都把這兩枚錢歸納在“馬錢”和“將馬錢”中。
門神是我國民間最流行的神祗之一,其歷史之久、流傳之廣、種類之多,在諸神中是很突出的。門神的來歷,還得追溯到上古時期的祀門和掛桃的習俗。從周朝起,就有了祭門的風俗,其用意與祭灶祭社(土地)相同。周朝時的門神并無具體的物像可祀,還只限于抽象的觀念,到了秦漢時期門神的形象化、人格化才逐漸完成。
門神信仰的產生一方面是源于人們對現實中的野獸、敵人的畏懼,祈盼借助神的靈威來保衛身家性命和私有財產不受侵犯,而另一方面它又和古人的鬼神崇拜、靈魂觀念分不開。
最初的門神是兩個“桃人”———用桃木雕成神像懸于門上,大約于漢代就形成了掛“桃人”驅鬼的習俗。人們用桃木雕成兩神模樣,春節時掛在門上,使惡鬼不得擅入,保護闔家一年平安;后用桃板一左一右釘在門上,上面畫兩神圖像或干脆寫上兩位神的大名或畫些符咒,此即桃符,開后世楹聯(對聯)之先河。
繼捉鬼喂虎的神荼、郁壘之后,又出現了一位專門斬鬼吃鬼的門神鐘馗。唐末以后多于除夕夜懸鐘馗像于門,近代又改為五月初五端午節懸掛。明清時期,鐘馗的形象經常在道教錢中的“驅邪降福”錢及端午節常用的“驅五毒錢”中出現。
唐代以后,出現的最著名的武將門神,當首推秦瓊(叔寶)、尉遲恭(敬德)。兩位大將榮幸地登上了“門神”的寶座,后世沿襲,遂永為門神,以后也就鑄有了此類門神錢。這兩位門神近代影響最大,其習至今沿續不衰,而且神像的樣式繁多,或立或坐,或騎馬或徒步,或執劍或舞锏,多為一紅臉、一白臉,形象剽悍威猛。此外,在江蘇蘇州地區還有以晉代的溫嶠(溫元帥)和宋代的岳飛(岳元帥)為武士門神的習俗。
隨著社會的發展,歷史上的諸多英雄豪杰的豐功偉業令后世民眾所景仰和崇拜,隨著他們影響在某一地區的擴大,有些也被民間請來做了門神,象河南以趙云、馬超為神,陜西以孟良、焦贊為神,北京以魏征為神等等。近代門神崇拜的習俗仍在變化,驅鬼鎮妖的單一功能的武將門神已不能滿足人們生活的多種需要,應運而生又出現了文官門神、祈福門神等。舊時民間每逢新年除夕、紅白喜事常要祭門神,給門神以買路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