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飄逸的“八仙錢” |
發布日期:08-11-16 08:48:58 作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爭取自由的思想性格;張果老:精通萬法,變化莫測;何仙姑:八仙中唯一的女性,她堅貞不嫁,行動如飛,具有女性在婚姻戀愛問題上的新道德;呂洞賓:文武皆通,身精數藝;韓湘子:排難去險,見義勇為;曹國舅:公正不阿,平易近人,也善濟貧窮。真乃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八仙”不受玉皇大帝的管轄,不司專門神職,放蕩不羈,游蹤不定,所以被稱為“散仙”。他們神通廣大,法力無邊,所到之處,專干打抱不平、懲惡揚善、抑富濟貧、醫人治病、救人苦難、超度點化的仙活。宋、元以來因多數受玉帝敕封的神仙只吃糕,不降妖,于是百姓們便奉“八仙”———未受玉帝敕封的散仙為救世主、大恩神。又因“八仙”之像有老有少、有文有武、有男有女、有貴有賤,各階層人們均能找到自己理想的代表者。故人們常把自己的美好愿望寄托在“八仙”身上。“八仙”是歷代人們最喜愛的神仙群體。 “八仙”一詞,可追溯至東漢三國。牟融《理惑論》說:“王喬、赤松、八仙之錄,神書百七十卷”。但此“八仙”并無實指,似泛指列仙。又有所謂“淮南八仙”,是指漢代淮南王劉安的八個門客,即蘇非、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八人,世稱“八公”,他們都是《淮南子》的作者。淝水之戰時,“草木皆兵”的八公山,即因八公和劉安登此山得名。魏晉以來,《神仙傳》、《錄民記》等道家著作以劉安好方伎,遂附會八公為“八仙”,當然他們皆非仙人。 晉代還有“蜀中八仙”,指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張道陵、莊君平、李八百、范長生、爾米先生。晉譙秀《蜀記》稱八人均在蜀得道成仙。 唐代也有“八仙”,為“酒中八仙”,即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李進、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八人皆好飲酒賦詩,杜甫曾作《飲中八仙歌》詠其事。 今天人們熟知的道教八仙,是指李鐵拐、漢鐘離、張果老、何仙姑、藍采和、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他們的傳說故事先后見于唐宋文人的記載,但他們湊成一個班子是在元朝,而且班子的人選也不是一下就定好的。元代馬致遠的《呂洞賓三醉岳陽樓》中就沒有何仙姑,而多了個徐神翁。岳伯川《呂洞賓度鐵拐李岳》中,何仙姑還是缺席,卻又多了個張四郎。明代小說《三寶太監西洋記演義》中的八仙,缺少張果老、何仙姑,卻多了風僧壽、玄虛子。明代的《列仙全傳》又用劉海蟾頂替了張果老。一直到明代吳元泰寫了《八仙出處東游記傳》,才確定了以上八位,并沿用至今。 《東游記》中的“八仙為王母慶壽”和“ |
上一篇:合背錢,王朝沒落的征兆 |
下一篇: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