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流通錢幣改制的會員證——講述抗日名將武士敏的傳奇故事 |
發布日期:12-07-11 08:41:28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收藏快報 作者:馮馨郴 馮明杰 |
圖1 圖2 圖中所示的這枚“士敏縣農會制會員證”(見圖),直徑3.3厘米,正面文字除了“會員證”三字之外,底下的六個字是“士敏縣農會制”(圖1),背編號“22931”(圖2)。值得一提的是,該會員證是抗日戰爭時期太行山地區士敏縣廣大抗日軍民、國共兩黨黨政軍群、農民組織為聯合抗日用銅圓20文改制成的。據筆者查證,用流通過的錢幣制作會員證,當屬第一次。其特殊性僅屬首見,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并被有關方面定為“蘇區革命文物”。 據資料載,士敏縣屬山西省晉城市管轄,1941年10月設于沁水縣東部,初名沁東縣,曾名端氏縣,為紀念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愛國將領武士敏將軍而命名“士敏縣”。1941年,國民革命軍第九十八軍軍長武士敏將軍在山西省沁水縣馬頭與敵奮戰時壯烈犧牲,晉冀魯豫邊區發出通令,決定將武士敏將軍的殉難之地沁水縣東、西峪、端氏一帶改為“士敏縣”。1947年,該縣撤銷,與沁南縣一起合并入沁水縣。這枚“士敏縣農會制會員證”,便是士敏縣存在歷史的見證,同時也反映了中華兒女在抗日戰爭期間奮起反抗的愛國精神,是當地群眾抗擊日本侵略者的物證。 武士敏,字勉之,1892年出生于河北懷安縣柴溝堡鎮,學生時代加入同盟會。1915年隨郭宗道一起參加護國討袁斗爭。1918年赴陜西參加靖國軍。1924年受任聯絡馮玉祥等組織國民軍起義。起義成功后在保定組建國民軍第三軍騎兵一分隊,從此置身戎馬生涯,轉戰冀、魯、豫,與北洋軍閥多次搏戰。1927年應楊虎城之邀,先后任西北軍旅長、師長、潼關警備司令要職。“西安事變”時,武士敏堅決支持張學良、楊虎城義舉,反對蔣介石親日反共的政策,為實現第二次國共合作作出了貢獻。“七七”事變后,他率部出陜西、過黃河、奔赴娘子關前線阻擊日軍南進西犯,協同八路軍在正太路沿線重創日軍。1938年與東路軍總指揮朱德、副總指揮彭德懷統一協調作戰,戰斗中屢建奇功。尤其子洪口、天神山兩次伏擊戰,全體將士奮力拼殺大敗日軍一0九師團,使敵人聞風喪膽。武士敏將軍抗戰期間,馳騁沙場,歷經血戰,屢建奇功,成為威震中外的抗日名將,之后他晉升為九十八軍軍長。 1941年5月,日軍集6萬兵力分路合擊中條山,武士敏將軍率部和八路軍配合機動作戰,頑強抗敵。9月29日武士敏將軍在東、西峪山地對敵作戰,戰斗極為慘烈,武士敏將軍親臨前沿指揮,不幸頭部中彈為國捐軀,時年49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