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臨幣系列賞析之九:常臨幣——常州的驕傲 |
發布日期:11-03-20 08:39:14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中國金幣網 作者:許英俊 |
近期在全國錢幣界掀起了一陣強勁的“常州臨時流通幣”風,在誠軒春秋兩次錢幣拍賣專場中,都有常臨幣的身影,在中國銅元會議確定“常臨幣”中圓形幣納入中國銅元研討和圖譜之中,大英博物館在1992年至1993年收入館藏65枚“常臨幣”基礎上又屢屢伸手、征集藏品,上海博物館也只有14枚“常臨幣”館藏,武進博物館獨得私人捐贈,位居博物館館藏“常臨幣”之最,為什么這么多人關注“常臨幣”呢?常州既無造幣廠,又非中央所在地,什么錢幣可稱“常臨幣”,弄皺一池春水。
錢幣的發行歷來為統治階級所壟斷,純屬國家行為。我國三千年的綿延不斷的變化萬千的錢幣史是溶入歷史學、經濟史、貨幣史、政治史、軍事史、地理學、文字書寫史等多學科的載體,從中更可以看到朝代更迭,風流人物的香消玉殞。我們所說的錢幣是指國家統一發行的錢幣,被賦予可以進行錢貨交易的替代品,俗稱正用品或官版。隨著經濟活動的擴大,錢幣應用量的增加,錢莊和銀行的出現,地方金融蠶食國家金融權力。兩千多年統治者嚴刑峻法禁止私鑄錢幣,但不禁止私錢流通,關鍵在于稱量貨幣體系——銅本身,就是價值尺度。追溯地方貨幣起源,除卻七國、十國、十六國小政權外,就數南京臨安府籌牌,它是府級政府發行的錢幣,在銀錠上也可查到部、府監制章,到明清,地方錢莊、銀行成立,也僅見銀錠、飛票(支票類),從不涉及流通錢幣的制造。 在日本侵占中國時期,結算方式仍以國民黨法幣為結算貨幣,由于找零輔幣無法運進日占地區,致使日占區經濟活動壅滯,無法正常交易,平民百姓柴米油鹽都無法正常采買,嚴重影響日占區人民正常生活。大部分地區都以地方一級政府、商會組織發行小額臨時流通券類,唯獨常州地區大部分由個人商店、營業場所各自發行。理由很簡單,銅元缺乏。此銅元缺乏是有指的,就是法幣壹分銅元。商賈為救市以解燃眉之急,初始以印發紙幣應急,特點為面值低,但防偽手段少,繼而利用常州地區金銀加工能力較強的作坊、店鋪,利用晚清、民國十文銅元兩面銼去圖案,加熱入模敲擊或冷作,加工出鄉土氣息濃厚、祈求祈盼、隱喻、水鄉特色、工藝美術、地方風俗為特色的商家信用貨幣。這類錢幣突破了歷代錢幣的設計束縛,完全由使用商賈自行設計發行,更顯勞動人民聰明才智,使常臨幣的圖案絢麗多彩。 “常臨幣”在全國錢幣界聲名鵲起,緣起常州市職工錢幣研究會全體會員十多年的辛勤努力宣傳。常州市職工錢幣研究會第五屆、第六屆、第七屆、第八屆論文研討會上二十多篇文章,在《中國錢幣》、《中國收藏》、《收藏》、《江蘇錢幣》、《西部金融》、《錢幣》等全國、省市專業報刊發表文章,編著《常州地方臨時流通幣》、《常州錢幣收藏研究》在全國的正式發行,都起到積極宣傳推廣作用。“常臨幣”以獨特的鄉土風情和絕美的工藝設計征服世界錢幣收藏者,作為常州人引以為豪,更應深入研究、引領常臨幣收藏,也證實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