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民通寶”面巨星紋錢(葉真銘) |
發布日期:10-01-19 08:34:23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葉真銘 |
本稿刊載于《錢幣》報2010年1月下旬,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載于中國集幣在線(http://www.ccbczpx.com/),謝謝! 最近,筆者從外地泉友處購得一枚“裕民通寶”背“一分”銅錢。該錢直徑28.50毫米,穿徑6毫米,重6.35克,青銅質地。面文“裕民通寶”四字對讀,錢文仿宋體,“通”字為三角頭雙點通,背面穿右為“一分”兩字,表示折銀一分。該錢與普通“裕民通寶”背“一分”權銀錢的最大區別在于:面文“民”字下有一巨星紋(非流銅)。星紋直徑1.2亳米,呈規則圓形,明顯凸出錢面地章,非常引人注目(如圖)。 “裕民通寶”錢是清初耿精忠反清叛亂時鑄造的錢幣,是清初“三藩之亂”這段歷史的見證物。清代康熙年間,清政府深感漢人藩王權勢日重,開始威脅滿清中央政權的統治,于是積極策劃撤藩。漢人藩王自然不愿坐以待斃。康熙十二年(1673年),平西王吳三桂率先發動反清叛亂,并暗中聯合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共同舉兵, 一時戰火燃遍滇、黔、桂、湘、粵、閩、浙、贛等南方數省,生靈涂炭,史稱“三藩之亂”。 1674年正月,靖南王耿精忠正式在福州起兵,響應吳三桂。耿精忠為明朝降將耿仲明之孫,襲爵靖南王,鎮守福建,駐扎福州。耿精忠反清后扣押清廷福建總督洪承謨,自稱總統兵馬大將軍。據《福州地方志》記載,當時軍餉匱乏,耿精忠即下令于福州靖南王府(今福州王莊一帶)內設爐鼓鑄“裕民通寶”錢。清人江日升《臺灣外紀》亦謂:耿精忠“以戶曹主事林亦善兼管錢法司,鑄‘裕民通寶’,有一文一分、一文一錢者,一文一兩者,數兩者, 且有十兩者。以充兵用,不遵用者斬。” 今所見“裕民通寶”錢有普通錢和權銀錢兩類。普通錢僅見小平錢一種,錢文仿宋體,錢面“裕民通寶”四字對讀,光背,直徑26毫米,穿徑7毫米,重4至4.5克左右,黃銅質。權銀錢,即對白銀作價的錢幣,有“一分”、“壹錢”兩種。 “一分”錢背穿右鑄“一分”字樣,直徑26至28毫米,穿徑6亳米,重5.4至6克,黃銅質或青銅質。“壹錢”錢背穿左右橫書“壹錢”字樣,表示權銀一錢,直徑36至38亳米,穿徑7.5毫米,重14.5至17.5克,黃銅質或青銅質。最近還發現紅銅質和白銅質地者。這些錢上鑄明折銀重量,儼然以白銀輔幣的身份出現,充分反映了當時白銀在貨幣流通領域中的主導地位。 存世還有一種背面穿左右分列“浙•一錢”字樣的“裕民通寶”錢,據說是耿精忠準備攻取浙江時流通使用的錢幣。據史載,耿精忠策應吳三桂起兵反清,曾分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