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有爭議的至和通寶(圖) |
發布日期:08-04-24 09:30: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 作者:殷海斌 最近筆者在整理一批北宋錢時,發現一枚與圖1不同的篆書至和通寶(圖2),這枚錢徑24.9毫米,厚1.5毫米,重4.6克,緣較細,字大,尤其“至”字明顯大。寫法也與普通錢不同,上部寬大,下部“土”字少一橫,普通錢下部為一“土”字。“和”字進、“寶”字昂也是與普通錢的不同之處。鑒于它明顯字大的特征,暫命名為“大字”。對于這枚錢,感覺似曾相識,實則初次見面,應該不是一枚普通錢。 在對這枚篆書大字至和通寶的認識、評價上,中日兩國錢幣學家存在著很大的差距。丁福保著《古錢大辭典》中有一枚篆書大字至和通寶,標價為“五分”;而《歷代古錢圖說》標價為“三分”。三分、五分是為十級普通錢。當今發行量較大的華光普著《中國古錢大集》(4卷本),在乙卷第465頁有兩對至和通寶,上面一對為普通錢(如圖1),下面一對上枚是篆書大字,定級為十級,標價為2元,下面是與其配對的楷書隸通,定為五級,標價為1000元。 為什么同一對錢會有這么大的差價? 為了更全面地了解這枚錢,不妨再來看日本著名泉學家小川浩所著《新訂北宋符合泉志》,該書有一對至和通寶,錢名為“陰起郭”,上圖是楷書隸通,下圖是篆書大字,與華光普《中國古錢大集》上的兩枚是同一版別錢。但小川浩對兩枚錢均定為“三編二”,對照中國現行的十級制,相當于二級錢。參考日本今井貞吉及山田孔章的著作,會發現三位日本泉學家的觀點基本一致。 這對至和通寶,其中楷書隸通的一枚中日兩國學者的看法比較接近,但對那枚篆書大字的看法懸殊就大了。 對古錢的評價,向來是“物以稀為貴”,然而這枚錢究竟存世量多少,可能誰也說不清。根據筆者10多年收藏北宋錢所見,這枚篆書大字至和通寶是屬“僅見”。也許一個人的所見有一定局限,于是,筆者特意考察了市場,走訪了泉友,其結果是一枚未見。再從華光普對這一對錢的評級上看,楷書隸通定為五級1000元,篆書大字卻定為十級2元,同一對錢差距這么大不合情理。北宋對錢是在鑄造前已設計好的,兩枚錢的鑄造量也應大致相當,不會出現一枚鑄造很少、一枚鑄造極多的現象。 當然,從北宋到現在已經歷近千年,對錢的存世量會出現差距,是屬正常,但不會有1000元與2元這樣大的差距。筆者認為這對至和通寶楷書隸通和篆書大字,兩枚錢均屬罕見,不存在一枚極多一枚極少的問題。定為五級似乎低了些,應定為三級或四級為宜。 |
上一篇:貴州甲秀樓銀元(彭浦) |
下一篇:這是錢幣的數碼相片的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