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漳州軍餉,正面上方刊寫“漳州軍餉”四字,下方疊寫花押;背面上方橫寫“足紋”二字,下方直書“通行”二字;說它珍,因為它的鑄造年代與花押書無明載,傳世至今寥若晨星。
在制作方面似銀餅,如以“漳”字區分,可分為兩種版別:一種直徑37毫米,“漳州”的“漳”字中間作“申”狀(如圖1);另一種徑略大而。ㄖ睆剑常购撩祝罢摹弊种虚g作“曰”狀(如圖2)。兩者的邊飾也不同,“申”漳餉是鎖殼紋(也稱不斷線);“曰”漳餉是斜邊紋(麻繩紋),前者重量為26.7克,后者重量為27.0克。無紀年、無紀重。軍餉的花押因疊寫難辨識,以致對它鑄造年代及其他的考釋有種種揣測附會,長期以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最初著錄漳州軍餉而提到它的鑄造年份的是1939年蔣仲川、王宋謙合著的《中國金銀鎳幣圖說》,該書說斜邊紋的一種花押是曾字,是曾國荃在同治三年平定漳州地區的太平軍后鑄的。鎖殼紋邊的一種花押是左字,是閩浙總督左宗棠于同治四年克服漳州后所鑄的,蔣仲川是袁世凱的外孫女婿,他本人也是軍界中人,也許是根據軍界中的傳聞,并非杜撰。只因對兩種花押的解釋不能令人信服,所以他的整個說法使人懷疑,然而也沒有人提出新的說法,因而在錢幣學界很多書籍仍用“曾簽字”“左簽字”來代表那兩種銀元①。
解放后漳州有一愛國人士曾捐獻過這樣的銀元,現存于廈門鄭成功紀念館,當即引起了考古界的關注,驚動了當時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同志。他親自鑒定了銀元,稱了銀元的重量:七錢二分,又翻閱了有關資料,辨認此銀元的花押分別是由“朱成功”、“國姓大木”疊寫組成。鄭成功早年曾受明皇器重,賜姓“朱”,“大木”是鄭成功的號。郭老高興地說:“這是寶貝,是我國最早鑄造的銀幣。”并在1963年《歷史研究》第一期撰文,發表了《由鄭成功銀幣的發現說到鄭氏經濟政策的轉變》,第二期又有郭老的《再談有關鄭成功銀幣的一些問題》。由于沒有確鑿史料,該花押為何人,在錢幣學界爭議頗大,因為這些推理既難以令人置信,又與我國鑄造銀元的歷史不相符合。較多人認為,漳州軍餉鑄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花押文字一是“為七十四”或“為七錢四”是紀重量。早在咸豐五年(1855年),衛三畏的《中國通商手冊》作過如下記載:“靠近廈門的漳州,在1844年也曾試鑄過銀元,最初發行的重量是七錢四分,但很快就減輕百分之五,而且完全從流通中消失了!焙髞砉鄣隆吨袊泿耪摗穭t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