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明末降將吳三桂、尚可喜、耿繼茂三人因投降清廷,被封王藩蔽。康熙元年(1622年),清分封吳三桂為平西王,守云南;尚可喜為平南王,守廣東;耿繼茂為靖南王,守福建,史稱“三藩”。
在清三藩之中,吳三桂、耿繼茂之子耿精忠曾鑄行錢幣,唯尚可喜未曾鑄錢。錢幣學界將明末清初兩朝藩王,以及明末抗清的張獻忠部將、自稱東平王的孫可望所鑄之錢統稱為“三藩錢”。“裕民通寶”錢即為清三藩之一的靖南王耿精忠所鑄。康熙十五年八月,耿精忠被困福州城中,最后被迫出城投降,在清廷平定“三藩”之亂后被處死,故裕民通寶錢鑄造時間短暫。現今存世的裕民通寶錢見有小平光背、背一分折二錢及背壹錢和浙一錢折十大錢。裕民通寶背“一分”、“壹錢”者,在當時為一種權銀錢。據彭信威在《中國貨幣史》中所述:“順治十年所采行的一厘錢,即在背面穿孔右邊鑄明局名,左邊直書一厘二字,所謂一厘是指值銀一厘的意思,千文合銀一兩,是一種權銀錢或折銀錢,儼然和輔幣一樣,可見當時白銀在幣制上的重要性。這種權銀錢不止清政府鑄造,當時其他政權也有鑄造。例如南明永明王的永歷通寶、孫可望在云南鑄的興朝通寶,稍后有吳三桂的利用通寶和昭武通寶以及耿精忠在福建所鑄的裕民通寶都是對白銀作價的。”從上述可知裕民通寶背“一分”、“壹錢”錢,是一種權銀錢或稱為折銀錢。耿精忠所鑄“裕民通寶”錢與吳三桂所鑄“利用通寶”錢還有個特征,清張端木云:“吳(三桂)耿(精忠)所鑄利用、裕民二錢,乃錢幣之名,非紀元也”。即此二錢皆非年號錢,以示與清政權貨幣有別。筆者藏有裕民通寶大錢二品,一品為背壹錢,另一品為背浙一錢,現分別介紹如下:
1、“裕民通寶”背壹錢(圖1)。該錢寬緣,銅質偏白,為傳世品。錢徑36.7毫米,穿徑7.7毫米,厚2.1毫米,重17克。正面書錢文“裕民通寶”,背穿左右橫書“壹錢”。通觀該錢包漿圓潤,制作厚重精整,書法端莊略帶隸意,錢文氣息極具明錢風格,品相精美,令人喜愛。
2、“裕民通寶”背浙一錢(圖2),寬緣,錢徑37毫米,穿徑7.8毫米,厚2.4毫米,重18克。正面亦書“裕民通寶”,背穿右“浙”、左“一錢”。該錢銅質發白,色澤溫潤,通體傳世古包漿,制作厚重精整,乃開門見山之品。
裕民通寶背壹錢者,為靖南王耿精忠據閩中叛清時所鑄,據《福州地方志》記載,當時因軍餉匱乏,耿精忠下令于福州靖南王府(今福州王莊一帶)內設爐鑄“裕民通寶”錢,由此可知其鑄地為福建。裕民通寶背浙一錢的鑄地,據何林著《錢幣學詞匯簡釋》中稱:“耿氏于同年(康熙十三年)五月至八月據浙東一帶所鑄”。而《黃巖縣志》記載:“康熙十三年二月(公元1674年),靖南王耿精忠反于閩,遣左軍提督曾養性攻溫臺,八月二日,由樂清逼黃巖,屯兵于南門外羽山……十四年七月,固山貝子遣滿帥穆都統等率大兵于二十八日由仙居至黃巖,經涼棚、寧溪、烏巖追賊之后,賊聞訊大恐,遂于八月初七夜拔營往溫州,過黃巖,經宿即行,其半從海門駕逸去,亂始平。”從縣志記載可知曾養性部在黃巖駐軍達一年之久,另據浙江黃巖當地泉友稱:浙一錢者本地早些年玩錢的泉友,大多人手一枚,裕民一分等反而不多見,臺州、溫州一帶偶見之。據此可以推斷分析浙一錢者,實際流通地域當為浙江黃巖一帶,其鑄地應為浙東地區。亦有一說:認為康熙十四年,耿精忠在福州鑄造背文“浙一錢”的新錢,是準備攻取浙江時使用的,此說證據不足,難以令人信服。
裕民通寶大錢銅質多為黃銅,背壹錢者尚不難尋,浙一錢者流傳至今已不多見,市場所見偽品居多,筆者上述二品銅質偏白者應更為少見。因裕民通寶鑄造時間短暫,前后僅兩年,加之清廷平定三藩之亂后,叛軍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