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造型桎梏的北宋錢 |
發布日期:09-04-30 15:25:49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作者:殷海斌 |
眾所周知,中國貨幣發展分三個階段:自商周鑄造仿銅貝幣開始至秦半兩,為初級階段,錢幣的發展處于摸索時期,錢型復雜,有貝型、有鏟型(后來發展成布幣)、有刀型、有環型等。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統一了貨幣,一律使用內方外圓的半兩錢,屬稱量貨幣重如其文,這時貨幣發展到第二階段。到了漢代,在秦半兩錢的基礎上進行改進,鑄行五銖錢,仍是稱量貨幣,只是造型更規整,增加了面、背外廓及背內廓,造型比半兩錢精致。由于五銖錢更適合人們使用,一直延續了七百多年,成為歷史上使用期最長的貨幣。直到唐代,開始仍使用五銖錢,至唐高祖武德四年,鑄行開元通寶,對方孔圓錢進行了一次大的改革,首先不再使用稱量制,而改為寶貨制。規定開元通寶每十枚為當時的一兩,同時也規定一兩為十錢,這就是兩下單位“錢”的來歷,錢幣影響了衡制。這是錢幣發展的第三個階段。 開元通寶制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因此也就成為定制,為以后各朝各代所接受。 北宋錢幣的造型亦為方孔圓錢,不可能有很大的突破。但是,它可以在這內方外圓的基礎上增加花樣,加強錢幣的藝術效果。不可低估錢幣造型藝術的效果,錢幣造型的精美,它可以使人們更樂于接受,尤其對于一個新的政權來說,更有鞏固政權的意義。 宋太祖趙匡胤于960年廢周建宋后,鑄幣宋元通寶,他直接沿用周元通寶制,周元通寶乃沿襲開元通寶,這三代通寶形制相同,均為隸書,大小、重量也近似,惟背紋各具特色,宋元通寶集中了開元、周元錢特色之總和。錢文隸書,一般元字為左挑,開元通寶有少量右挑元和雙挑元,周元通寶未見,宋元通寶則兩者都有,雖然數量極少,近期又發現一枚宋元通寶雙挑元背下星,甚為罕見(圖1)。宋元通寶的藝術特色是在背紋上下功夫,也是在周元通寶基礎上的發展,使其成規、成套。背紋計有:背上星、背下星、背左星、背右星;背月紋也上、下、左、右都有;還有背上直月、背下直月、背左直月、背右直月;更有左上角月、右上角月、左下角月、右下角月。每四枚組成一套,十六枚為一大套,集齊一大套也不容易。另外還有背星月、背孕星、云星等。由此可見北宋初期已開始重視錢幣造型藝術。 北宋的錢幣藝術,除在書法上下功夫外,造型上也盡可能地花樣翻新。從錢的形體上看,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當十等,每類型中又分正樣、小樣、大樣;從錢的外廓看,有細緣、中緣、寬緣、背寬緣,近期又發現一枚特寬緣(圖2);穿孔有廣穿、中穿、狹穿、長穿、花穿、菱形穿等;內廓有細廓、肥廓、反廓、隱廓等。可以說北宋錢的造型花樣之多,也為歷代之最。 版別變化多,是北宋錢幣的又一大特色。 北宋時期經濟社會比較發達,隨著商業活動的繁榮,貨幣的需求量也大增,宋神宗元豐年間,年鑄錢量達到500多萬貫。元豐通寶發行量大,版別亦多。作者曾對元豐小平錢進行研究,整理出440多個版別,但這還不是最終。北宋錢大都有十幾、幾十個版別,像元豐、熙寧、皇宋這些存世量大的品種,其版別也更多。北宋錢的不少版別很有特色,從錢文上看,如熙寧元寶省冠(圖3),設計者將四字皆省冠,看上去又很自然;還有增筆,如政和通寶篆書“異寶”(圖4),寶中的爾字多了一筆。這些增筆、減筆在書法中也是常見,用于錢文則更有情趣,增加了錢文的書法藝術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