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祁之重圜
藺邑為戰國趙地,在今山西離石縣西。
《永寧州志》(光緒)云:“趙魏之初,魏有西河之地,藺為趙之邊邑,與魏鄰。后魏之西河、上郡入于秦,趙藺、離石乃與秦鄰。”
考古成果表明,早在商代晚期呂梁境內沿黃河一線的石樓、柳林高紅、離石就形成聚落中心。當時的北方族群已有相當水準的農業、牧業和各類手工業等經濟產業。經歷西周、春秋發展到戰國初期,這里更是經濟繁榮,人丁興盛。由于當時東亞地區正處于歷史上的第二個溫暖期,三川河流域植被良好、地肥水豐、交通便利,所以各業興旺發達,呈現出空前繁榮景象,形成頗具規模的城市帶。其主要標志:一是城市興起。有皋狼邑(今方山縣南村)、離石邑(今離石城一帶)、中陽邑(今中陽縣城北帶)、隰成(今柳林縣穆村)、藺邑(今柳林縣孟門)。特別是離石邑、藺邑成為戰國時代全國性重要城市,其重要地位在三晉發展史上尤為突出。春秋時,周成王賜予晉國“六卿”之一趙氏祖先孟增“皋狼”即今方山一帶。后來晉國另一大族首領智伯向趙襄子(趙簡子的兒子)索取藺和皋狼之地。由于兩個城邑戰略位置非同一般,皋狼又是趙氏祖先的龍興之地,所以趙襄子斷然拒絕。于是知伯迫韓、魏二氏聯合攻打趙氏,開啟了三家分晉的序幕。趙的國都從晉陽遷到邯鄲后,藺、離石就成為趙國西鄙更為重要的戰略要地。二是產業興盛。當時農業、畜牧業、冶銅業、制陶業、造船業、皮革業、建筑業和編織業等各類產業已發展到相當水平。三是市場繁榮。秦國上郡、北地人乘船或“混桶”渡河而來,魏、趙周邊人騎馬、駝或步行而來,形成了異常活躍的邊貿市場。四是鑄幣促貿。為了商品交易的便利和邊貿的需要,離石邑、藺邑以及中陽邑、隰成都興起了鑄造地名銅幣,以貨幣貿易取代了以物易物,極大地便利了老百姓交易和商品流通。這些結論都能得到史籍和離石、柳林一帶考古實物的支撐。
商業發達、冶煉成熟形成了造幣中心
貨幣的產生是生產力提高的表現,是商品經濟的產物。由于生產的發展,城市的興起和商業的繁榮,到戰國中后期,為適應商業發展需要,各國大量鑄造金屬貨幣,通行各國的度量衡制,目前發現的地名文字達200多種。根據貨幣流通范圍,全國大致形成了四大經濟區。即:韓趙魏“三晉”地區主要流通銅鑄布幣、環線;齊、燕、趙三國主要流通刀幣;東周、西周、秦及趙、魏兩國沿黃河地區主要流通圓線;黃金貨幣(餅金和金版)及銅貝主要流行于楚國。 r> 《趙國錢幣》(中國經濟出版社1998年版)中寫道:“在今山西離石縣境方圓幾十公里的地方,史籍中記載的地名有六處之多,其中有四個鑄有貨幣地名的城市,可知當時此地必為富庶,經濟自然繁榮。”在趙國的70多處鑄幣城邑中,離石、藺所造地名錢幣市場廣闊,非常出名。如“離石幣”有圓足布大中小三型、平首布和環錢。特別是“藺幣”品類完整,有八種幣型,即圓足布大中小三型、刀幣、方足布、平首布和環錢,此外還有藺半錢幣,在戰國時期的貨幣文化中占有獨特的地位。
今發自藏幾枚藺字古幣,請泉友老師品評、鑒賞、指教:
大型尖足布 藺
平首大尖足布,由聳肩空首大布演化而來,存世量較少種類也不多。
高:85mm;腳寬:45mm;肩寬:39mm。
高:53mm;腳寬:30mm;肩寬:27mm。
《史記·趙世家》:“趙敬候元年,(公元前386年),武公子朝作亂,不克,出奔魏”。 趙始遷都邯鄲。趙國原本是鑄行布幣的國家,遷都邯鄲(戰國中期)以后,為了和相鄰國家貿易的需要,也開始鑄行圜錢和刀幣。趙國刀幣特征;體型近直,略有弧度,人稱“直刀”。
“甘丹”(邯鄲)、“白人化”是常見品種。
其它“晉半”、“晉化”、“藺”等小形刀幣較稀少,稱“小直刀”,比較珍貴。
小直刀“藺”
刀長:106mm;寬:11.7mm;環徑:11.4mm。
趙在這兩地都鑄過紀地的圜錢。圜錢迄今發現有十余種,藺、離石圜錢屬趙。藺、離石兩圜錢,顯然比藺、離石布幣鑄行得晚,除離石沒有方足小布外,藺字在‘方足’、‘尖足’、‘圓足’、‘平首布’錢中都有,而以‘方足’、‘尖足小布’為最多。藺、離石圓足布錢為趙國邊邑所鑄,后被魏占有,所以又鑄行了方足小布,后被秦占領,先出現藺、離石圓足布,后鑄圓錢。
藺字寰錢(銀質):
直徑:33.5mm;厚:2.5mm。
清末的學者認為“圓足布”是由“方足布”演變成“圜錢”的過渡形式。現在經考古學家在實地發掘所獲的直接資料證明,“圜錢”早有出現,所以他們的說法是不能成立的。“圓足布”應該是晉國鑄幣者為改革方足布而創造的,其開鑄時間不會遠于方足布中的銳角布。“方足布”、“圓足布”的誕生都是在“尖足布”產生之后。“圓足布”興于晉北,“方足布”則產生于河南,后來“方足布”流行于中原各地,“圓足布”則在黃河以東一帶流行。特征:圓首、圓肩、圓檔、圓足。
小型圓足布 藺 背五
高:52mm;腳寬:26.8mm;厚:1.4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