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貨幣(金錠)也是錢幣收藏的一個門類。我國使用黃金作為貨幣的歷史悠久,戰國時期南方楚國就已開始使用黃金貨幣,歷2000余年一直延續行使至民國時期。但黃金作為大額貨幣,古代鑄造使用并不廣泛,因此古代黃金貨幣鑄造數量不多,除戰國、漢代、宋代金幣遺存實物相對較多外,其余時期黃金貨幣均較罕見。目前收藏市場上比較容易見到的金錠,大都是近代(1840—1949)制作的。根據制作主體的不同,近代金錠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政府鑄造的官錠,如民國中央造幣廠制作的稱為“廠條”的金條;另一類是民間商家鑄造的金錠。近代商鑄金錠是歷代金錠中存世數量最多的品種,其發行主體眾多,形態各異,規格多樣,曾經在民間廣泛使用和貯藏,至今仍深受收藏者青睞。
近代商鑄金錠存世數量較大。有學者統計分析了中國嘉德拍賣公司自2002年以來上拍金錠的情況,發現10多年來共上拍金錠826件,其中古代金錠僅96件,近代金錠共637件,在拍賣總數中占77.12%,其中近代商鑄金錠524件,占63.44%。近代商鑄金錠在全部拍品中所占的比例竟超過六成,可見其存世數量較大。雖然上拍品多少不一定能夠非常精確地反映存世金錠的數量比例,但對于判斷各個時期金錠存世數量多寡還是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從發行主體看,近代商鑄金錠的制作發行主體眾多。銀樓、金店、金鋪是近代商鑄金錠的主要制作發行機構。如圖1是民國時期廣州大豐金鋪鑄造的金餅(又稱金算子、金扣),呈圓形圓孔狀,重37.43克(一司馬兩)。幣面信息內容豐富,有抽象地球圖案戳印、發行機構“廣州大豐金鋪”、地址“惠愛中路”、成色“加煉足金”、重量阿拉伯數字“1000”(即“1000厘”,等于一司馬兩)等,背面平素。近代銀行、錢莊、銀號等金融機構也鑄造有金錠,但都較為罕見。如圖2為民國初年湖南寶興礦業銀行發行的元寶型二兩半金錠,目前僅見,極其珍貴,現收藏于上海市銀行博物館。
從金錠形狀看,近代商鑄金錠沒有統一的標準形狀,形制各異。根據存世實物,近代商鑄金錠形制多種多樣,最常見的形狀為長條形,如圖3為民國二十六年天津正陽銀樓鑄造的吉金五兩金錠,重量157克,即為長條形狀。此外,還見元寶形(如上文湖南寶興礦業銀行金錠)、圓餅形、砝碼形、圓環形(如上文廣州大豐金鋪金餅)、金箔等形狀。
從重量規格看,近代商鑄金錠規格多樣,有重10兩、5兩、2兩、1兩及半兩等。其中以1兩為最多,10兩、5兩次之,2兩、半兩較為少見。
從發行地域看,近代商鑄金錠的發行地域遍布中華大地。其中,以上海、天津、廣東等地商鑄金錠存世數量最為多見,這可能與近代中國經濟金融中心的分布,以及老百姓的使用、收藏、投資習慣有關。
19世紀40年代以后至新中國成立的100年間(特別是20世紀30—40年代),是我國歷史上黃金貨幣鑄造使用的黃金時期,存世數量眾多的近代金錠實物真實見證了這一段歷史。近代金錠大量流入民間,被老百姓廣泛使用和貯藏,成為當時國人抵御惡性通貨膨脹最重要的保值工具。如今具有避險保值功能,兼具收藏投資功能的老金錠重新走入人們的視線,在錢幣收藏市場上,老金錠收藏異軍突起,錢幣拍賣會上老金錠屢創新高。以近代天津商鑄1兩金錠為例,中國嘉德2005年秋拍成交價6050元,嘉德2010年秋拍成交價31360元,此后受收藏市場整體環境影響,價格有所下調,但價格總體趨勢保持向上。隨著收藏者對老金錠歷史文化價值的深入挖掘,收藏群體的不斷擴大,老金錠仍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圖1
圖2
圖3
■來源:收藏快報 福建福州 葉真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