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慶”是宋理宗趙昀的第一個年號,歷時3年(1225年—1227年)。趙昀是宋太祖趙匡胤十世孫,原來不是皇子,只是宋寧宗趙擴的遠房堂侄。趙擴因八個親生兒子皆夭折,將趙昀選入宮中繼承沂王王位。嘉定十七年(1224年),趙擴駕崩,史彌遠和楊皇后假傳寧宗遺詔,廢太子趙竑為濟王,立趙昀為新帝,是為宋理宗。趙昀在位40年,曾有“端平更化”等改革舉措。端平元年(1234年),南宋聯蒙滅金。開慶元年(1259年),蒙古攻鄂州,權相賈似道以趙昀名義向蒙古稱臣,并將長江以北的土地完全割讓給了蒙古。
北宋歐陽修在《歸田錄·卷一》中說:“國家開寶中所鑄錢,文曰‘宋通元寶’,至寶元中,則曰‘皇宋通寶’,近世錢文皆著年號,惟此二錢不然者,以年號有‘寶’字,文不可重故也!睂嶋H上南宋也延續了這一慣例,為避免“寶”字重復出現,年號中出現“寶”字時一般不鑄年號錢而改鑄國號錢。寶慶年間鑄幣以“大宋元寶”為主,亦為銅鐵兩鑄。此后的寶祐年號也未鑄行年號錢,而鑄行的是“皇宋元寶”國號錢?墒菍殤c鑄幣雖然遵循了上述慣例,同時也打破了上述慣例。因為寶慶年間在鑄制“大宋元寶”國號錢的同時,還鑄有“寶慶元寶”鐵質年號錢。這種鐵錢有小平、折三兩等,錢背穿上紀監有漢、惠、寶、定等等,穿下紀年。其中錢背紀“寶”字者最為奇特,面文“寶慶元寶”已有兩個“寶”字,加上背文三寶聚于一錢,可謂中國貨幣史上之最。南宋鑄幣背穿上紀“寶”字者此前此后都未得見,唯獨出現于寶慶年間,筆者認為這是有意為之。既然面文“寶”字已經重復,錢背何妨再多一個“寶”字?就是要追求三寶齊聚的效果。穿上的“寶”字可能代表的是鄂州寶泉監,監址在今湖北境內。在其他年號鑄幣上,寶泉監皆紀“泉”字。
以上所說其實就是為“寶慶元寶”背“寶百”祭祀大錢出場做個鋪墊,先提前說一下穿上“寶”字的由來。下面這枚“寶慶元寶”陰刻花紋大錢是天賜金錢泉友的藏品。錢幣直徑95毫米,厚8毫米,穿孔略小。面文“寶慶元寶”楷書旋讀,錢背穿上鑄“寶”字,穿下鑄“百”字。錢文書法端莊雋秀,賞心悅目。“寶慶元寶”錢文本身即說明是與鐵錢相對應的祭祀大錢。穿下“百”字應為當百之意,從錢幣的厚重程度看,紀“百”亦非虛言。錢幣面背外緣皆鑄十二只變形蝙蝠紋,寓意群福 來集。這枚錢幣似未曾入土,表面基本沒有銹蝕,鍮石材質顯露無遺。網上亦見一枚與之一模一樣的大錢,但紅褐色征袍裹身,又是一番滄桑風貌。
天賜金錢泉友集藏的“寶慶元寶”背“寶百”外緣蝙蝠紋大錢,直徑95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