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金券的流通始末 |
發布日期:10-03-12 08:41:39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收藏快報 作者: |
![]()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資本主義國家爆發了經濟危機,很多國家的貨幣陸續改用金本位,以致世界白銀供過于求,造成1929年世界金價大漲,銀價暴跌,嚴重影響我國關稅的實際收入,政府財政大受打擊。 1930年1月15日,國民政府為維持關稅收入不貶值,一改過去關稅征收銀兩為征收金幣,規定凡海關進口稅一律以海關金單位計算,海關金單位定為0.601866克純金,1元關金相當于美金0.4元,從1931年起,海關開始征收關金。為方便繳納,同年5月1日,國民政府發行“海關金單位兌換券”,簡稱關金券,初期關金有10分、20分、500元等面額,僅供繳納關稅用。 關金券自1931年5月1日發行起,到1948年8月19日被廢,歷時17年3個月。流通量很大,印制別具一格,正面圖案均為孫中山頭像,背面均為上海海關大樓圖景。除華德路印刷公司民國三十六年版為橫票版外,其余均為直版票。據筆者掌握,關金券面額有10分、20分、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250元、500元、2000元、2500元、5000元、10000元、25000元、50000元、250000元等。承印關金券的有美鈔公司、德納羅印鈔公司、美商保安鈔票公司、英國華德路公司、中華書局有限公司、中央印制廠等8家公司印制13種版別,發行47種,未發行券有4種,即中華書局民國三十七年5萬元二種、華德路民國三十六年100元、民國三十七年1萬元二種。 1942年2月1日,國民政府提高了關金的單位,即金含量定為0.88861克純金,與美金等值,同時規定以關金1元折合法幣20元之比率投入流通,至此關金券失去原來發行的獨立意義,實際上是變相的大鈔,后與法幣同步貶值。發行的面額也隨之增大,有50元、100元、500元、1000元、5萬元、10萬元、25萬元等,使整個中國經濟走到總崩潰的絕路。 1948年夏秋之間,國民政府在軍事上遭到解放軍的致命打擊,法幣、關金也奄奄一息,回天乏術。國民政府不得不于1948年8月19日宣布廢止法幣和關金券,發行金圓券。以1:15萬的比率收兌關金券,同年11月20日停止收兌,關金徹底作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