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據,試述人民幣樣幣的概念及稱謂問題(孫景龍) |
發布日期:12-04-09 08:26:29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孫景龍 |
人民幣生產樣印制的用于檢驗人民幣印制質量與鑒別人民幣真偽的標準樣本,是經辦貨幣發行業務的工具和重要實物檔案資料”;“人民幣樣幣上應當加印‘樣幣’字樣”;樣幣主要作用是“經驗人民幣的印制質量、鑒別人民幣的真偽”。這是我們如今已知官方對于樣幣的稱謂,而此前則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叫人民幣“票樣”。要談這個問題,必須從人行發行人民幣出現“票樣”的一開始談起。
早在1948年,新中國尚未成立,當年12月12日人行頒布了《中國人民銀行票樣管理辦法》,首次明確了人民幣“票樣”的性質、作用、管理的具體辦法和相關事項和問題的處置,特別強調了“票樣”是“人民幣本幣”的票樣。請大家注意,在當時,人民幣中尚未出現硬幣。到了1949年10月,人行又以“總發字第7號”頒發了《中國人民銀行關于頒發票樣管理辦法的通令》。在此次頒發的通令第十二條中,又明確了“票樣”的概念及內容,并廢止了1948年12月12日頒發的暫行管理辦法。1962年3月10日,在人行“(62)銀會喬字第60號”的《中國人民銀行出納制度(草案)》的第29、30、31、32、33條內容均稱為“票樣”。此時,我國已發行了人民幣硬幣。 在1988年3月30日人行“銀發【1988】79號”的“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印發《中國人民銀行貨幣發行管理制度(試行)》、《全國銀行出納基本制度(試行)》的通知”中的《中國人民銀行貨幣發行管理制度(試行)》第七章之36條和《全國銀行出納基本制度(試行)》第六章,以及1986年2月26日人行的“(86)銀貨發字第4號”等文件中,人行均為稱之為“票樣”。 即使在人行發行了硬幣(包括金屬輔幣,不含貴金屬幣)的情況下,人行仍然經常統稱為“票樣”。 針對這個現象,筆者認為只說明了一點:人行從大的貨幣管理角度和宏觀的高度來看待檢驗人民幣和反假斗爭的工具即所有的人民幣票樣(樣幣),均可統稱之為“票樣”。也就是說“票樣”這個字眼,從一開始就牢牢地進入了人行規范性文件中。反過來,“樣幣”在人行公文出現的時間順序、運用到貨幣實物上的頻率等方面,要遠遠落后于“票樣”。 顯而易見,在人行的眼里,“票樣”這個概念要比“樣幣”的外延廣得多,“票樣”包含了“樣幣”、“覆蓋”了“樣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