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套人民幣62版 錢幣博物館解密央行60年 |
發布日期:09-01-07 19:06:48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 |
紙的鈔票,而這種微量漂白的紙印出來的鈔票外表看起來就呈米黃色。
展室中,一架老式的鑄鐵打號機讓一位87歲的老人興奮不已,他叫翟誠,18歲就到根據地魯西銀行工作,然后到了冀南銀行,回憶起當年第一套人民幣印制時的種種火熱場面,老人覺得歷歷在目。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銀行各地分支機構在用人民幣逐步收兌各解放區銀行發行的貨幣的同時,限期收兌蔣介石政府遺留下來的金圓券、銀元券,禁止以金銀計價和金銀幣流通,禁止外國貨幣流通,一舉統一了全國貨幣,結束了蔣介石政府遺留下來的長達12年之久的惡性通貨膨脹。 能保值的“小米工資” 一張1949年的“中國人民銀行員工薪金等級表”也許能引起參觀者的極大興趣。這張工資表的特殊之處就是:所列的所有工作人員的工資都是以“小米”計算的。比如總經理南漢宸的月工資是1500斤小米,一位普通警衛員的工資是360斤小米。據測算,1500斤小米的“工資”相當于今天的2000元左右人民幣。 雖然以小米計算工資,但實際發放的還是實際的錢。操作方法就是,發放工資時,用市場上前一天的小米價格計算出實際的錢發下去。這就要求銀行工作人員“零距離”地貼近市場。 以小米計價的保值工資意味著工作人員每月可能拿到不同數量的工資,因為實際市場上小米的價格時時在變化。但無論拿到多少錢,折合的小米數量總是大致相當的。 解放前后,不光是中國人民銀行,絕大部分單位采取的都是類似的保值工資方法。直到1952年底,實物計工資的方式才徹底被停止。 跨越了計劃經濟時期,走過了改革開放30年,我國的中央銀行體制建立并逐步完善。2003年,中央銀行職能定位調整,人民銀行成了金融宏觀調控、推動金融改革和開放,維護金融體系穩定的重要機構。RB112 鏈接故事 ■馬背銀行 幾個巴掌大小的賬本,一盞當時算是貴重品的防風燈,一個放印章的小鐵盒,還有一塊像磨刀石一樣粗糙的小石頭。這些很難讓人聯想到銀行的“設備”。不過,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這些確實是一家銀行的家當。 用老一代金融工作者的話來講,那時的銀行與其說是個金融機構,還不如說是個戰斗組織,是“馬背上的銀行”,隨時可能轉移。工作人員都配備著武器。那時沒有金庫,也沒有保險柜,鈔票及金銀都放在麻袋里。如遇敵情就把錢放到車上馬上轉移。 由于四塊玻璃燈罩能拆下來放到鐵盒里,所以易于拆裝的防風燈在當時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夜里發生了收支狀況,行長能隨時點亮燈記到小賬本上。 像磨刀石似的小石頭,作用也不小,這是試金石,銀行工作人員隨身帶著,遇到合適的情況就收兌換黃金,試金石就是用來查驗黃金的成色的,在今天,可能已經沒幾個人會用它了。 ■最早的防偽標志 新中國金融體系追根溯源可推至1932年成立的中華蘇維埃國家銀行,毛澤民是第一任行長。經過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各根據地、解放區銀行,一直到1948年12月1日在華北銀行、北海銀行及西北農民銀行的基礎上成立中國人民銀行,一條紅線綿延不斷。 抗戰時期,邊區各地流通的貨幣十分混亂,除國民黨政府發行的“法幣”外,還有一些地方性銀行、商號發行了五花八門的鈔票或流通券。這些雜亂的貨幣,信用極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