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套人民幣62版 錢幣博物館解密央行60年 |
發布日期:09-01-07 19:06:48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 |
在位于人民大會堂南側的中國錢幣博物館里,中國人民銀行正在展示其60年的發展歷程,一張張泛黃的照片,一頁頁來自最高級別檔案館的歷史文件,市面上已經鮮見的早期人民幣錢票實物、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支票、定期存款存單和存折……這個從上個月便正式開放的展覽除了記錄下不同時代的貨幣流通印跡外,還勾起了一段關于新中國金融業創立之初的往事。
展覽現場
1949年初,中國人民銀行遷至北平西交民巷
打號機 何不叫中國人民銀行? 南漢宸:“張(鼎丞)、鄧(子恢)提出的‘聯合銀行’或‘解放銀行’名稱,董老(必武)都不滿意。如今,人民對國民黨的通貨膨脹,已是怨聲載道,國民黨的中央銀行,早已令老百姓談虎色變。我們若叫‘中央銀行’,恐怕人們很難區別此‘中央銀行’非彼‘中央銀行’。” 何松亭:“如今我們的軍隊稱‘人民軍隊’,我們的政府稱‘人民政府’,何不將我們的銀行也稱‘人民銀行’!” 南漢宸:“胖子,真有你的!現在蔣介石的大勢已去,新中國的曙光即將來臨。我們就叫它‘中國人民銀行’吧!” 62年前的這段對話,至今聽起來還是那么激情澎湃。這是兩個人在商議新中國國家銀行的名稱。 當時,南漢宸任華北財經辦事處副主任,主要負責籌建新中國的中央財政部門和中央銀行,而何松亭時任晉察冀邊區銀行副行長。張鼎丞時任中共華中軍區司令員、鄧子恢任中共中央華東局代理書記。 1947年9月14日,張鼎丞、鄧子恢致電中央工委,指出“為適應前線作戰,中央應立即創辦聯合銀行或解放銀行,越快越好。”董必武接到張、鄧電報后,立即找南漢宸商議。南漢宸指出,鈔票制版要花費很長時間,因此確定銀行名稱是當務之急。 1947年10月2日,中央工作委員會書記劉少奇、常委董必武,在西柏坡發電報請示中央,建議新中國國家銀行的名稱為“中國人民銀行”。 美國記者提問引出財經會議
1947年9月23日至11月20日,正值毛澤東率領中央前敵委員會,駐扎在陜北佳縣神泉堡村的一個農家小院。接到西柏坡10月2日的請示電后,毛澤東與任弼時等做了認真研究,并于1947年10月8日致電西柏坡中央工作委員會,指出:“至于銀行名稱,可以用‘中國人民銀行’”。
第一套第一批人民幣
中國人民銀行的命名地“神泉堡”。 “泉”在古代,意即錢,《周禮·地官·泉府》中載:“泉與錢,今古異名。”“中國人民銀行在‘神泉堡’這樣一個地圖上都難找到的小村莊得名,也是歷史的巧合。”講起中國人民銀行名稱的來歷,中國錢幣博物館副館長馬林頗有感慨。 據馬林副館長介紹,1947年3月召開的華北財經會議,實際就是中共中央決定創建人民銀行的重要起點。為期近3個月的華北財經會議形成了許多重要的決議,如人民負擔最高不能超過其生產量的20%;一個士兵的年費用不得超過16石小米;養兵數量不能超過人口的1%至1.5%;從發展經濟中保障戰爭供給;金融貨幣的主要任務,是平穩物價,促進經濟發展;在中央領導下,成立統一的財經機關等等。這些重要決議的形成,為中國人民銀行的最終成立奠定了基礎。 如此重要的會議想必有一根“引線”,但由于史料的缺失,一直不得而知。花了近兩年時間籌備人民銀行60周年展的馬林從無數塵封的歷史檔案和文獻中找到了線索: &n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