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難臨記,提倡國貨”與“九一八事變”紙幣正面“國難臨記,提倡國貨”與“九一八事變”紙幣背面
(原標題:“國難臨記,提倡國貨”與“九一八事變”)
自紙幣問世以來,五花八門的紙幣無不打上時代的烙印。紙幣的圖案、印制的文字以及后加蓋上的各種文字、戳記能客觀地反映重大歷史事件和當時社會政治、經濟、軍事實際情況是密切相關的。如這張特殊的、加蓋有“國難臨記,提倡國貨”字樣的伍元紙幣(見圖),便揭示了一段歷史印痕。
20世紀30年代初期,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蕭條,為轉嫁危機,帝國主義紛紛全力競爭中國市場。當時中國工商業基礎薄弱,在外資的沖擊下,經濟發展舉步維艱。當時的政府文告稱,“國人因近數年來革命浪潮彌漫全國,社會風氣崇尚外表精神,舉凡我國固有之國粹,均視之為腐化落伍,而棄若敝屣之不如,服飾起居,竟尚現代,以致逐年激增,國貨頹敗不振。此種情形,實為中華民族當前最大之危機,而形成整個民族之存亡問題”。“九一八事變”后,這種現象愈演愈烈,為此國民政府特別成立“提倡國貨委員會”。各地積極響應設在上海的中華國貨維持會號召,提倡銷售各民族資本企業所生產的各種國產品,替代進口產品;征集各種產品送各地展覽陳列;倡導發展實業,研究改良國貨產品;組織各種規模的國貨宣講會,在平民中產生良好效應。為加強國貨銷售,遂改名商業主干道為國貨街或國貨路,與此同時,福州、長沙、天津、北京、南京、安慶、蘇州、嘉興、鎮江、煙臺、漢口、濟南、寧波等地都紛紛誕生了各自的國貨路。
1931年9月18日傍晚,日本關東軍虎石臺獨立守備隊離開原駐地虎石臺兵營,沿南滿鐵路向南行進,盤踞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按照精心策劃的陰謀。半夜,日本關東軍鐵路守備隊柳條湖分遣隊以巡視鐵路為名,在柳條湖南滿鐵路段上引爆小型炸藥,炸毀了小段鐵路,并將3具身穿東北軍士兵服裝的中國人尸體放在現場,想作為中國東北軍破壞鐵路的證據。爆炸后,日軍進攻東北軍北大營。并以此為借口攻打北大營,短短4個多月內,中國東北全部淪陷,3000多萬無辜百姓成了亡國奴,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9月18日在中國許多非正式場合都被稱為“國恥日”。據1931年9月20日《申報》3、4版新聞:“十八日下午十一時,駐南滿線日軍四十名,突將皇姑屯北寧鐵路拆毀,開始軍事行動。十九晨二時,日軍第二師團進占商埠地及沈陽城,恣意搜索,省府及兵工廠糧秣廠,均被焚毀。同時日軍炮擊北大營,因邊署嚴令各軍鎮靜,故軍民死傷甚眾,警察傷亡尤多。北大營駐軍,沿沈海線東退,途中被日兵截擊,傷亡甚眾,北大營及東北大學,全被日軍占領,交通完全斷絕,榮臻及榮家屬均被日軍逮捕,第一旅長王以哲殉難。營口十九晨八時亦被日軍占領……”
此幣系中央銀行于中華民國十九年(1930)發行,幣值伍元,由美國鈔票公司印制,通行于上海地區,而上海正是這場曠日持久的“抵日貨,保國貨”運動的大本營。正面為孫中山先生像,背圖為中山陵正視圖。正面左側印有“憑票即付國幣伍圓”字樣,在此處加蓋隸書墨戳“國難臨記,提倡國貨”。此墨戳占幣面達三分之一面,字體渾厚,端莊嚴謹,絕非尋常百姓所為,落款處已不清晰。據推斷,此戳記應系愛國商販或似中華國貨維持會等組織加蓋,時間為“九一八事變”之后這段特殊時期。
這張紙幣雖然是普通品,但戳記上的內容卻讓我產生了濃厚的。這個加印的墨戳不正反映了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民用“提倡國貨,抵制日貨”的愛國行動,來聲討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掠奪中國人民財富的滔天罪行嗎?聯想近年來日本右翼勢力一直在為其發動的侵略戰爭翻案,意圖掩蓋其丑惡侵略罪行,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數次參拜供奉著戰爭罪犯的靖國神社,引起了中國人民和亞洲人民的強烈抗議。
真實的歷史是最好的清醒劑,而這張加蓋了戳記的紙幣也成為這段歷史的珍貴物證。
文章來源:收藏快報 安徽安慶 陳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