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版幣存世量大不大? |
發布日期:09-11-24 13:32:07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互聯網 作者: |
三版幣今年走了一個慢牛的行情,有人擔心三版幣價格上漲之后會有批量貨源出來,我們先不考慮三版幣現在價格的高低,先分析一下三版幣的存世量. 我們來看看停止使用,或銀行只收不付的紙幣有沒有可能以批量方式進入收藏領域。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就有必要考察一下當時的物質生活環境,如果脫離了這個環境而去坐而論道,那只能是唯心主義的,因而也是荒謬的。在這里,我們已三版壹角券為例。1962年4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發行棗紅券,該券自1971年11月銀行只收不付。1966年1月10日,發行背綠券,該券自1967年12月開始銀行只收不付。1967年12月15日,發行普通壹角券。從一般道理上來說,1971年11月和1967年12月都是一個大批量換入棗紅和背綠的極好時機。甚至有些“財迷”在看了現在的市場后,會想,我要是生活在那個年代就好了,肯定會抓住時機成千上萬的購進,現在再成千上萬的賣出,那不就是百萬富翁一個了。其實,這只是一種異想天開。在那個年代,農村興出集體工,正勞動力10分底份。婦女8分、7分底份,學生5分、4分底份。辛勤勞作1天,男勞動力就10分工,婦女、學生只有8分、7分、5分、4分工。待得春插或“雙搶”(搶收早稻、搶插晚稻)等農忙季節,正勞動力也就1個半工。等到年終生產隊決算,比較富裕的生產隊,1個工就個8角1元錢,經濟比較落后的生產隊1個工才8分、1角錢,農民一年忙到頭,一家一戶能把口糧弄回來,不欠倒帳,就很不錯了。哪里還有余錢去搞收藏。從城市的情況看,可能比農村稍好。在那時,還很少有雙職工家庭,在一般的家庭中,一般成年男性或上班,或做工,成年女性則在料理家務,或在外面打些零工,一個家庭的月收入一般在30元至40元,那個年代,由于還沒有推行計劃生育政策,一般的家庭都有子女3至5個,有的甚至兄弟姐妹加起來十幾個。如此微薄的收入,如此沉重的家庭負擔,誰還有心事搞收藏?即使有這樣的想法,又有幾個人能搞得起收藏?就拿學生讀書的學費來說,60年代末期、70年代初期,上中學一學期的學費就2元錢,但不少城鎮居民和農村的學生還是交不起,好在那時只要居住地所在街道、生產大隊或父母工作單位開張證明,證明該學生家庭生活確實困難,就可辦理學雜費減免手續。 還有這樣一件真實的事兒,一位初一學生利用寒假的休息時間,每天去撿廢棄的農用塑料布和爛布筋。十幾天下來,所撿的破爛賣了8.27元錢。正好這時電影院放映阿爾巴尼亞戰斗片《寧死不屈》,那個年代電影少的可憐,在城鎮看電影既是一種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