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商銀行創立于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5月27日,總行設在上海,是我國設立的第一家銀行。
中國通商銀行成立時,金融界為洋商所把持,為了挽回利權,督辦鐵路總公司事務大臣盛宣懷奏請清政府設立中國通商銀行并發行紙幣,有銀兩票、銀元票。
1934年6月14日中國通商銀行正式在廈門設立分行,行址設在海后路,經理黃欽書、副經理李竹仙。發行面額有一元、五元、十元(如圖)3種銀元票,紙幣正票為財神爺圖案,并稱有“憑票兌付通用銀元”字樣,背票均有雙龍戲珠圖,印刷較為精致。這種紙幣均以財神爺的圖案作為該銀行的標志。為便利兌換銀行發行的鈔票,在廈門市鼎昌錢莊,泉州、漳州、石碼還設立鈔票代兌處。
抗戰時期廈門分行于1937年9月1日遷往鼓浪嶼中南銀行內營業,因業務減少,無法推持,遂于1944年7月31日辦理結束。直到1949年5月2日,中國通商銀行廈門分行才宣告復業,行址設海后路60號。由于當時國民黨政權在大陸崩潰,金元券失去信用,市面蕭條無業可營,故未正式開展業務。解放后,中國通商銀行廈門分行于1949年11月11日奉準復業,1950年5月6日辦理結束。
民國時期,八大商業銀行之一的中國通商銀行,其分行遍布全國,在各地所發行的紙幣信用甚佳,為商民樂用。但如今要收藏一套好品相的紙幣卻頗有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