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用柯巖在2009-3-31 9:04:00的發言:
借此機會,我想請教布衣老師三個問題:
第一,請您談談您是如何進入紙幣收藏這個領域的?
第二,請您談談您回報最大的紙幣投資與收藏故事或案例?
第三,對于紙幣投資與收藏,您最大的心得有哪幾條?
謝謝!
天涯布衣:參見柯掌門!布衣邏輯性太差,不善用一二三述說,用松散式回復吧:
收藏紙幣始于何時,已忘確切時間,只記得1972年冬在西安,軍旅生涯初始,購物時,商店里找補給我二版帶號分幣,勾起往事,觸景生情,便留了下來,,因為這些紙分幣在我少年時有著太多的故事,況且在南方已是久違之物,此后一路征塵,在北方客居近二十年,只要有機會,便不斷以舊換新,也換成了幾十套全新品.
但那時不懂收藏,只是興致使然,待80年開始正式集郵,它在我的收藏冊子里也只是個配角.
真正有意識收藏紙幣,是從八十年代末期開始,記得有次在南寧見到整刀車工,開價300元,一想,面值200元,怎么就漲這么多呀,還價250元,被拒,悻悻離去,在別處以每枚2.3元購買了二十連號,至今冊子里還有好幾枚.
此后便有意無意的配集二三版幣,待配齊后,又開始集一版,可惜好年代囊中羞澀,集了二十多個品種后,便知難而退,但二三版紙幣我可是集全近二十年了.大約是94年初吧,有泉友拿來全套二版幣樣幣,對價格左砍右砍,磨價磨了大半天,最后4500元拿下,后來柳州有朋友讓我拿來欣賞一下,他丟下九千元便硬買了去,此套樣幣雖我心儀之物,但九千元去是我兩年多的工資,財不如人,只好半推半就,當時雙方皆大歡喜,卻給我留下永遠的遺憾.
這就是我收藏紙幣的大概輪廓.
93年購買郵票時,便有意配二版幣,記得當時三元和五元全品人家開價250元,我便“靠”了一聲,轉買八品貨,70元,后來的日子,面對品相問題,心中始終有個結,于是,95年用一千元購買全新三元,2001年以1800元/枚購買五元兩連號予以更新。至今還在冊子里,94年,還是在廣州,遇到二版大拾元,喊價三千元,猛砍兩天半,軟磨又半天,不見少一分,退意萌生,廣州阿蘇勸我:“買下吧,不然這段時間你會食不香睡不寧的”,牙一咬,眼一閉,買!
這些幣雖然升值不少,但至今仍在冊子里,終是兩袖清風。
清貧人家自有攀比辦法,面對有錢朋友聊天時,突發奇想,便去銀行找熟人換了十幾包紙分幣和十來萬枚硬幣(其中91年5分的四箱八萬枚),再次與富友相聚,便與他侃笑,“咱們的錢不如按重量比或是按厚度比吧,比存折沒意思”,如有人急用向我借錢,我便爽朗應承:“要幾斤?”,當時家里每個旮旯都有錢,那種感覺還真有趣。
不知不覺到了九七年,錢幣瘋炒,便有人到我家把那東東掃和是差不多了,按百分比算,升幅相當可觀。
我一直自認為沒有投資慧根,多是以藏養藏為主,偶爾多買點復品,也是抱著:“三十年的媳婦熬成婆”的心態,事實上,我的很多藏品以購買價論,至今有很多升幅相當可觀,但也是用時間換來的,我曾戲笑我的購買的藏品,其實象過去娶童養媳一樣,但我有耐心,相信總有一天她會亭亭玉立。
新中國錢幣的價格在很低時,我就收藏,當時玩幣的人不多,收藏活動中,被集郵點盡風頭,但我孤身在外,無聊之余,便想用各種收藏方法驅逐空虛,于是,對郵幣卡品種,多多益善,背水是兩百多買的,建行幣是三元買的,全套外匯卷是五百多元買的,棗紅是幾十元買的,但我經脈不奇,任督兩穴不通,在投資中,不是好料子,所以,即便是遇到地板價,也不會多買,所以,怕談收益。
如果真要從我細如米的品種中談個收益事例,可能就是06年中,購買三版五角凸版,3700/捆,到07年3月行情瘋漲,以16000元賣出,棗紅500進,一年后以1800元賣,真是天可憐見,笨人也有笨福。
在我的思維里,一直認為,紙幣的權威性最強,它自然性最好,沒參雜丁點商業發行味道,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