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以來,國內各大城市最具人氣的地點當數各商業銀行網點了,為了換到一張剛剛發行的奧運紀念鈔,很多人不惜提前數小時來到銀行網點排隊,而銀行門前也出現了自股市低迷以來久違的排隊長龍。但是由于數量有限,不是每個排隊等候的市民都能如愿,于是換到的幸運兒喜笑顏開,而沒有換到的則牽腸掛肚,甚至有人不惜開出十倍甚至數十倍的買價,只求換得一張收藏。
一張面值只有10元的紀念鈔,何以會如此“洛陽紙貴”,甚至到“一票難求”的地步?有這樣一組數字可以說明這張紀念鈔的珍貴:央行在此之前僅發行過兩套紀念鈔,分別是1999年發行的“建國50周年”紀念鈔,面值50元,發行量6000萬套和2000年發行的“迎接新世紀”塑料紀念鈔,面值100元,發行量1000萬套。這次奧運紀念鈔發行系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三次,面額10元,發行量為600萬張。
這樣一比較我們不難看出,在我國發行的3套紀念鈔中,這次的發行量最小,而收藏門檻又最低,再加上切合時下最熱門的奧運題材,想不受市民關注都難。不為別的,就沖著奧運會是在咱家門口開,每個市民都作為歷史的見證人,誰都想多收藏些有價值的紀念品,相對于價格較高的奧運紀念金銀幣,這張面值只有10元的奧運紀念鈔自然備受青睞了。
除此之外,也有人是沖著紀念鈔蘊含的升值潛力而來的。來自錢幣收藏市場的信息顯示,在剛剛獲悉奧運紀念鈔發行的消息之時,便有看好的買家開出了超過100元的價格,而隨著昨天紀念鈔在國內各地的正式發行,銀行門口已經有人將紀念鈔的收購價格炒到了300元甚至更高,如果不考慮排隊的時間成本,轉手之間便可以獲利數十倍。
“亂世黃金,盛世收藏”,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允許部分私人收藏文物流通的《文物保護法》的出臺,為民間的收藏和交流提供了較為寬泛的空間,如今收藏已經成為很多市民文化和經濟投資的新熱點,推動著各種內容的民間收藏活動在全國范圍內展開,其中既有專項的收藏,如錢幣、書畫、奇石、海報、小人書等;也有綜合的收藏,如瓷陶銅玉、古玩珍寶、家具木藝,等等,林林總總,聲勢浩大,人丁興旺。
但是,在這種收藏熱潮的背后,卻有著一種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推動力,很多人一講到收藏,焦點都放在大幅升值甚至一夜暴富上,把收藏品的經濟價值和升值空間當作一種收藏追求,從而形成了一種畸形的收藏心態,在專家眼里看來,這是一種極不正常甚至舍本逐末的現象。
收藏是一門學問,需要多方面的綜合知識和藝術修養,無論收藏者選擇哪一個門類,都需要觸類旁通的文化底蘊,收藏也要有一種鍥而不舍的執著,對收藏傾注精力與情感,先愛之而后藏之,視收藏為生命,而絕對不能囤積居奇和待價而沽。(朱胥男)
來源:北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