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嘉德2010春季拍賣會今天在北京隆重開槌,首個專場“馮乃川收藏紙幣”正在進行中,香港藏家馮乃川先生所藏甚豐、品種繁多,部分紙鈔藏品更是佳品中的精品。其中,首次在拍賣市場上出現的大珍稀品紙幣—
宣統元年(1909年)大清銀行改作民國元年(1912年)中國銀行李鴻章像上海拾圓,成交價超過RMB60萬元!
尺寸:178×95mm 品相:有輕微黃斑,九成新 估價:RMB10萬~20萬
中國銀行的歷史背景:
中國銀行的前身是中國第一家國家銀行—戶部銀行。光緒三十年元月二十八日(1903年3月14日),奕劻上奏“試辦大清戶部銀行推行銀幣”。經過一年多的籌備,中國歷史上第一家國家銀行—戶部銀行于1905年8月在北京成立。1906年,戶部更名為度支部。1908年2月,戶部銀行改為大清銀行,行使中央銀行職能。截至1911年,大清銀行在全國各省省會和通商口岸共設立分支機構35處,成為清末時期規模最大的銀行。
大清銀行為官商合辦的股份制銀行,股本總額白銀1000萬兩,官商各占半數。辛亥革命爆發后,作為清政府中央銀行的大清銀行,除上海分行外,其分支機構絕大部分已經停業。1911年11月5日成立股東聯合會,并于12月4日,更名為“商股聯合會”。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職,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宣告成立。大清銀行副監督陳錦濤經司法總長伍廷芳提名,出任臨時政府財政總長。經孫中山批準,陳錦濤立即以財政部名義,借助大清銀行“商股聯合會”的力量,將大清銀行改為中國銀行,建立政府中央銀行。1912年1月24日,陳錦濤書面批復大清銀行“商股聯合會”,1月28日召開股東大會,組成中國銀行臨時理監事會,負責籌訂章程,并管理全行事務。
1912年2月2日,大清銀行上海分行停業清理。2月5日,中國銀行在上海漢口路3號大清銀行舊址慶祝成立并開始營業;2月14日,中國銀行南京分行在南京城內珠寶廊宣布開業;8月1日,中國銀行總行在北京西交民巷(原大清銀行舊址)成立,上海中國銀行隨即改稱上海分行。隨后,天津、漢口、濟南、杭州、廣州、南昌等地的大清銀行也都在清理后,相繼改為中國銀行的分支機構。
資料圖片來源:中國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