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經歷的一次鈔票銷毀行動(孫紅旗) |
發布日期:07-12-18 08:56: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本稿刊載于2007年12月下旬出版的第二十四期《錢幣》報上,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載于中國集幣在線(www.ccbczpx.com),謝謝! 我國已經停用的第二套人民幣,目前其市場價格已經到了20多萬元一套,其中的前蘇聯版叁元、伍元、拾元三種券的價格就達18萬元。這幾種面額的鈔票為什么如此身價倍增?是因為存世量太少的緣故。我作為一名銀行工作人員,曾經參加過一次銷毀上述三種券別鈔票的行動,那已是43年前的事了。 1964年秋季的一天,我正在吃午飯,我們會計科長給我說“老雷:給你安排一個既艱巨又光榮的緊急任務。這可是能夠走半個中國的美差事——去青島銷毀鈔票,時間大概需要一個月,你趕緊回家安排準備一下……” 鈔票銷毀工作對銀行來說,是一件經常性的工作。流通中的殘破鈔票,經過銀行出納人員的挑選后,要將殘破票集中清理,在當地進行銷毀。但是這次不同于往常,是新舊鈔票均要銷毀,而且時間緊、任務重,頗有些神秘感。 后來我才知道,這次鈔票銷毀行動,是中央決定的一次全國性的緊急工作。其歷史背景是:中蘇關系破裂后,為防止前蘇聯利用三種券別的印刷版隨意印制鈔票,擾亂我國金融秩序,中央決定立即廢止這三種鈔票的流通使用。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對這次鈔票銷毀工作非常重視,提出了特別嚴格的要求。銷毀工作由省財政廳派專人監督,人民解放軍武裝押運、警衛,公安系統全程保衛;銀行內部由省分行會計出納負責人率持槍保衛人員全程護送和監督。 具體的整理、拆箱、裝麻袋、搬運工作,全部從銀行基層機構選派政治可靠、業務熟悉、身體健壯、能吃苦耐勞而工作又能認真仔細的員工來完成。未發行的新鈔原裝在木箱中,要拆箱取出后統一裝在麻袋里,每袋只裝多半袋,重達76公斤左右。當時沒有搬運機械,全靠人背肩扛。搬運這些麻袋,就是我們這些二三十歲的“壯勞力”,連背帶扛也很費勁。 準備銷毀的鈔票裝了好幾節車皮,鐵路部門專門按排了一趟專列。解放軍警衛人員就在鈔票車廂(俗稱“悶罐子車”)里警衛,其他工作人員在硬臥車廂。一路上“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相互交接十分認真嚴肅。專列到達青島后,直接被拖至一家國營造紙廠,廠里專門騰出一個倉庫。鈔票入庫后,解放軍一個班的兵力24小時嚴密警戒。銷毀行動結束前,所有工作人員不得隨便離開廠子。 銷毀鈔票的方法是將鈔票放入造紙廠的打漿池內,放入一定比例的火堿和水,由攪拌機械將鈔票打成紙漿。從庫房到打漿池還有一段距離,而且還要上約兩層樓高的臺階,這段距離也是“三步一崗,五步一哨”。我們背麻袋時由專人發牌,到打漿池后將牌交給另一專人,以便對數,防止差錯。紙漿打碎到一定程度時,負責監督的人員還要仔細檢查紙漿的粉碎程度,真是認真地到了極致。 當時是我國三年自然災害之后,山東的糧食供應比例,60%的是雜糧,生活也是比較艱苦的。銀行員工平時并不多干重體力活,但是在這次銷毀工作中,我們干的都是裝卸工的工作,有些同志不適應,還患了痔瘡等勞累性疾病。但是他們仍然堅持工作。在大家的認真努力下,終于按時完成了任務。 從錢幣收藏的角度來說,如果不是當時認真地將整箱、整捆、整把的新鈔認真地銷毀,第二套人民幣的叁元、伍元(1953年版)、拾元券也不至于存世量如此之少,也不會有今天市場上令人咂舌的高價。 附圖:以下是我們當時銷毀的三種鈔票票樣,也是目前市價最高的三種鈔票,其中三元券值2萬元;五元券(1953年版)1.7萬元;十元券15萬元。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2/200712188552158538.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2/200712188552653001.jpg[/upload] |
上一篇:打開第二套紙幣的收藏大門 |
下一篇:鮮為人知的新舊人民幣兌換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