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新舊人民幣兌換過程 |
發布日期:08-10-21 09:34:37 作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筆者于新中國初期參加人民銀行工作,經歷過解放后各項業務的變遷,從始至今已50多年了。
近日,筆者有幸搜集到一些新舊人民幣兌換折合的物證,勾起了對往事的回憶,F將回憶片段歸納如下,以饗讀者。
史載,我國第一套人民幣(舊幣)于1948年12月1日,在人民銀行成立后發行。當時,由于解放戰爭正在進行,國民黨反動統治還沒有完全被推翻,故它是在物價極不穩定的條件下發行的。這套幣,票面版樣特別多,其品種總共有62種,它是迄今1至5套幣中,版樣最多的一套。該幣面值也比較大,最大面值為5萬元,最小的為1元,當時并未發行角、分幣。該幣隨著解放后形勢的好轉,中央決定進行幣改,隨之將第一套幣改換為第二套幣,幣改時間為1955年3月1日。此次幣改,它是經過解放初期的經濟恢復,國民經濟大踏步走向繁榮之時而實施的。
人民幣第一套轉換為第二套,是屬于幣制改革性質,它不同于2至5各套幣套類之改變,它是解放后,國家金融史上一次大的行動。
幣改之初,人民銀行總行,要求下屬各行務必統一部署,首先做好所有賬務的新舊幣折合工作。折算率為:舊幣1萬元折合新幣1元,舊幣百元以下四舍五入。幣值折好后,按存、放、匯賬戶抄列新舊幣折合對照表,然后依據對照表,建立各項新賬。新賬建好后再抄制新舊幣折算的單位往來對賬單,以對清內外賬務(見附圖)。這項工作,總行要求各行不能出現差錯。此工作終結后,將少列的折算表作永久保管檔案保存備查。在幣改實施之時,各行的業務量都很大,同志們整整奮戰了三晝夜,才完成了新舊幣的折算工作。這次幣改的第二步工作是鈔票限期兌換,其兌換比例是舊幣1萬元兌換新幣1元。兌換中,為了照顧群眾的利益,上級行還規定,不足百元的零頭舊幣(100元舊幣兌換新幣1分錢)采取以實物找補的辦法,50元給信封一個,20元給信紙一張,18元給鋼針一枚。這樣一來,城鄉群眾兌換踴躍,在很短時間內銀行順利地完成了新舊幣兌換任務。從此,我國人民幣則走上了正規的道路,成為世界上最穩定的貨幣之一。
作者:雷晴波
來源:大江南收藏
|
上一篇:全面透析紙幣的收藏內幕 |
下一篇: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