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三珍”,即1953年10元,5元,3元,又稱大黑十,紅五元,綠叁元。這三個品種于近些年價格上漲了數千倍乃至數萬倍,民眾在驚嘆于蘇三珍的升值傳奇同時又為自己,或者自己的先輩沒有先見之明而扼腕嘆息。
“要是我在五六十年代時收藏幾張10元,即使是幾張3元,現在也能賺個幾萬或十來萬的。唉,多好的機會,怎么就錯過了呢?”
蘇三珍,不是你想藏就能藏
為何蘇三珍的漲幅會如此大?在五六十年代的人們怎么沒有收藏意識呢?讓我們回話一下五六十年代的前景吧。眾所周知,黑十元,紅五元和綠三元之所以稱為蘇三珍,是因為這三種紙幣均為蘇聯代印。當時我國的造幣技術很落后,基于當時特殊的國際環境,只能求助于蘇聯老大哥代印紙幣。后來中蘇關系破裂,這三種紙幣被緊急回收。所以存世量很少。不過更重要的是,在當時,這三種面額的紙幣都可是大鈔,那時候黑十元的購買力可比今天的百元大鈔要大得多了。
我們來算一下賬。那個年代,雞蛋一個不到2分錢,玉米一斤八九分錢。十元錢能夠買一百多斤玉米,相當于一家五口人近一個月的口糧。這么強大的購買力,在那個物資匱乏的時代,有多少人舍得將這些大鈔票留起來。此外,只有較為富有的人才可能有這些大額鈔票。普通百姓一個月的工資也就一兩塊錢,而且都是毛票分票。連蘇三珍都沒見過。更別談收藏了。能留下來的蘇三珍基本都是在不經意間存下來的。畢竟,在那個時代,沒有誰能富有到可以忽略一張三元,甚至一張十元的程度。
市場上的蘇三珍從何而來
按理說,民間不經意間留下來的蘇三珍數量極少。可市場上仍會全品的、甚至連號的蘇三珍出現。這些從何而來呢?答案就是:源自于灰色途徑。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國內掀起了人民幣收藏高潮,一版幣的高價讓人們找到了快速致富的途徑。當時雖然二版幣已回收,但是還是有人通過各種途徑獲取到二版幣。而且這種暗流一直持續到了九十年代末。
可見蘇三珍不是你想藏就可以藏。不過即使錯過了蘇三珍的年代,又失去了車工的升值傳奇。人民幣收藏行業還是有很多幣種值得你去關注的,只要你用心研究,用心守候。
來源:愛藏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