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根紅收藏的錢幣
“一毛錢換一輛車,一張人民幣值一套房……”這樣的說法你信嗎?最近,隨著第6套人民幣以及航天紀念幣的正式發(fā)行面世,讓不少關于人民幣的奇聞趣事多了起來。記者采訪了解到,永康市民應根紅自1979年開始有意留存、收藏人民幣,雖然不比專業(yè)收藏家般投入甚巨,但靠著眼力和機緣也收藏到“綠背”、“大黑十”等在業(yè)界認價不菲的人民幣藏品。“無論貴賤,這些都是我三十多年的成果。我也不會賣掉,欣賞它們有一種特別的享受。”應根紅說,收藏到最后反倒與錢無關,“這是門沉淀的藝術,時間愈長久,其香愈芬芳。”
因興趣而收藏,因收藏而快樂
20日,記者來到應根紅家中,隨著他翻開三本厚厚的集幣冊,一個長達三十六年的收藏故事也徐徐展開。
“我從79年開始收藏。當時我在銀行工作不久,每天都與人民幣打交道,就漸漸地萌生了收藏人民幣的想法。”應根紅說。
當時在國內流通的是第3套人民幣,應根紅收集的重心則主要在第1套、第2套人民幣上。相較于第3套人民幣7種面值13種版別,這兩套人民幣中,后者有11種面值19種版別,前者則有12種面值,62種版別,由于退出流通領域時間較久,雖然偶有現市,但都不多,收藏難度很大。在深入人民幣收藏后,應根紅發(fā)現,里頭有太多引起他興趣的地方,這個收藏項目包含了投資、金融、歷史、文化等諸多方面的學問,值得好好研究。
這樣的研究時常會帶來驚喜。應根紅翻開集幣冊,指著一張紅色的53年版的5元人民幣,講述其中的收藏故事。
那是上世紀90年代的一天,應根紅正在銀行里上班,一個農民打扮的男子走進來,將一張錢幣遞給應根紅同事,要求舊幣兌換。“你這是假的,拿回去!”當時還沒有沒收假幣的規(guī)定,同事就生氣地將紙幣還給男子,“真的5元哪有這么紅?”同事隨口一提,倒讓應根紅提起興趣,他接過男子的紙幣一看,不由得心花怒放。
原來,男子想要兌換的是一張第2套人民幣中的5元人民幣。由于歷史原因,這套人民幣前期為蘇聯代為印制,后期為我國自行印制,前者數量稀少,因工藝原因,5元面額的紙面要紅一些,如果不是對錢幣歷史有研究的人鑒別,往往會認定其為假幣。應根紅當即自掏腰包,為這位男子提供兌換。
“將興趣轉化為學習動力,再將知識轉化為鑒別力,沙里淘金,這就是收藏過程中的樂趣。”應根紅說,每每有此類收獲,頓覺生活充實無比。
“愛錢”更愛人生
從踏入人民幣收藏界起,應根紅常常是發(fā)了工資就往古玩市場跑,隨著90年代網絡的興起,他也對網上“淘幣”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幾十年下來,收藏的人民幣藏品越來越多,因為在銀行工作的便利條件,很多新發(fā)行的紀念鈔、紀念幣他也十分關注并及時收藏。
應根紅沒有給記者展示其全部藏品,“我的收藏不少,除了這三本集幣冊,三十多年還積累厚厚的幾大摞,國內、國外都有。”應根紅說,他對待人民幣的感情,絕非是“玩錢”,也不是“愛錢”。
事實上,這位50多歲的大叔同時也在集郵;每逢天氣好,還會拿上照相機與老友們爬山拍風景。生活對他而言是保持不斷的求知欲,領略人生百般美妙滋味。
至于他的集幣冊,其實更是包羅萬千,里頭既不乏價值數千、數萬的珍稀幣,也有樣票的一席之地。“畢竟,我只是個普通市民,從沒有當收藏大家的打算。”應根紅強調,自己只是享受將悠久人民幣發(fā)展史保存進集幣冊的一個個瞬間,享受在三十多年歲月沉淀后,翻讀這部發(fā)展史時的感動和充實。
“這是第3套人民幣里的‘背綠水印壹角’,因為容易與當時的貳角混淆,只發(fā)行一年就收回。我無意中留的,當初誰能想到它現在價值4萬多。”、“這是第1套人民幣,你看,人民幣上的圖案還多是農村場景,最大面額也只有10元而已;這是第2套人民幣,哈哈,飛機、汽車、輪船開始登上人民幣啦……”……有的人用日記記錄人生,有的人用賬本記錄人生,應根紅不無感慨地說,集幣冊里按時間順序拍好的一張張人民幣,既忠實記錄著國家發(fā)展的每一個足跡,也是他三十多年的歲月印記。
來源:金華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