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2歲的師健英先生是天津資深錢幣收藏家,他收藏錢幣數十年,家中的錢幣已達上萬種。
師健英的祖父是一位收藏愛好者,喜歡收藏古玩字畫等。師健英在年少時就向祖父學習書法篆刻,耳濡目染中也對收藏產生愛好。一個偶然的機會,師健英在祖父的抽屜中發現了幾枚小巧的古錢,它們盡管外表有些生銹,但上面的字跡清晰可見,他立刻就喜歡上了這幾枚錢幣。上學后,師健英更加關注錢幣方面的信息,也經常翻閱相關書籍。參加工作后,有了微薄的工資,師健英便更多地購買錢幣,遇到喜歡的錢幣總要想方設法買回家。
師健英慢慢地走進了天津錢幣收藏圈,結識了很多熱愛錢幣收藏的朋友。后來天津錢幣學會成立,師健英成為第一批會員,也是當時最年輕的會員。師健英結識了唐石父、邱思達等老一輩錢幣收藏家,使他深感錢幣收藏是無窮無盡的,是永遠收集不齊的,但是知識卻更為重要。他追隨唐石父先生研究錢幣,苦心挖掘錢幣背后的文化和歷史,并在唐石父先生的指導下完成了幾篇關于錢幣的論文,一經發表就得到圈內人士好評。后來,師健英又成為中國錢幣學會會員。
天津是近代中國北方金融中心。師健英非常關注天津銀行百余年來的歷史,因為銀行的發展印證著天津不同時代的經濟變化。上海一位著名的紙幣收藏家曾經擁有兩枚紙幣,卻不知道出處,四處詢問也無結果。師健英知道這件事后,便查閱了很多書籍,得知這兩枚紙幣出自民國時期天津道生銀行。但是由于道生銀行存在的時間很短,書中的資料只有寥寥幾句。為此,師健英決定自己編寫一部完整的《天津近代銀行》,將他收集到的所有資料整合在一起,成為一部系統、全面的天津金融歷史文化圖書。
師健英也非常喜歡收集與貨幣密切相關的支票和存折。銀行發行的支票每年都不一樣,他見到一張就會買一張,收藏了大量的版別。
存折是存取款銀行交易記錄本,顯示著居民家庭收入的變遷。師健英收藏了數百種老存折,都是新中國成立后各個銀行、儲蓄所發行的,最早的存折上的文字是繁體字,書寫方式是從右向左。
從師健英收藏的存折看,新中國成立后至20世紀80年代,普通家庭存折上記錄存取款數額以幾十元、幾百元居多;上世紀80年代后,隨著居民逐漸富裕,存折上的存款數額開始進入千元時代;2000年后,很多家庭的存款額達到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天津家庭存折上存款的增長,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
從師健英的藏品還可看出,存折在發展過程中存有很多時代烙印。新中國成立初期使用的存折,比較簡陋單調,記錄全憑人工手填,難免出現差錯。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電子化的存折逐漸進入金融領域,用戶資料不再靠原始方式呈現,而是以網絡形式統一處理。師健英說,技術性的革新,使存折防偽性好,錯誤率小,更加科學。
師健英說:“我看見老錢幣、老支票、老存折,比看見什么都親。”他通過各種方式淘來的大量金融藏品,是反映歷史的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師健英的家十分樸素,最引人注目的只有一個簡單的工作臺,幾個普通的藏品柜。令師健英最為驕傲的,是那一盒盒用心收集來的錢幣,他特意手工制作了精致的盒子來收納它們。在師健英心中,每一枚錢幣的背后,都有一個不平凡的故事。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