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四套郵票沒有不升值的理由 |
發布日期:12-05-22 09:11:16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 作者: |
原郵電部于1975年10月13日發行了J7《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一套,1977年4月25日發行了J15《全國工業學大慶會議》,1974年9月30日同日發行了T4、5《大慶紅旗》、《大寨紅旗》各一套。 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和大寨的由來 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于1975年9月15日在山西省昔陽縣(大寨大隊所在縣)開幕,10月19日在北京閉幕。 大寨地處山區,有“七溝八梁一面坡”之稱,土地貧瘠,人民生活十分貧困。為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大寨大隊黨支部帶領全村村民,進行治山治坡、改天換地的勞動。他們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憑借集體的智慧和力量,用自己的雙肩和雙手,搬走了十多萬立方米的石塊,筑起了上百條石壩,把一座座荒山禿嶺改造成了良田。 這種做法得到了毛澤東主席的肯定和表揚,并于1964年發出了“農業學大寨”的號召,從而成為全國農業戰線上的一面旗幟。 全國工業學大慶會議和大慶的由來 1977年4月20日至5月14日先后在大慶油田和北京舉行。 20世紀60年代初期,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大慶工人,在艱苦的條件下創業,以毛澤東同志的《矛盾論》和《實踐論》等著作為指導,奮發圖強,終于把大慶建成了中國現代化的石油化工基地。1964年,毛澤東主席號召全國工業戰線開展“工業學大慶”的群眾運動,大慶被樹為工業戰線上的一面紅旗。發現大慶油田的時候正直建國10周年,因此就把新發現的,地處松嫩平原的這個油田命名為大慶油田。 對這四套票的一點看法 大寨和大慶是當時我國工業和農業戰線上的兩面旗幟,它們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有著特殊的意義也留下了特殊的歷史印記。在郵票上反映大慶和大寨是理所當然的,在JT票中帶有“大慶”和“大寨”烙印的郵票有很多,尤為要談的是上述這四套郵票。這四套票中有三套發行于文革后期,政治色彩極為濃厚,應該屬于“文革票”的范疇。 設計者在設計這四套郵票的時候也可謂“絞盡腦汁”,通過手中的畫筆,運用多種色彩展現出大寨人和大慶人戰天斗地奪高產和戰冰雪斗嚴寒多產石油的豪邁情懷。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期,大寨和大慶在我們的記憶中是“主旋律”,也是我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大寨和大慶有著極為特殊的歷史背景,也是那個特殊歷史時期產生出的一對“雙胞胎”。郵票設計者用郵票這一當時僅次于人民幣的有價證券記錄了這一段歷史,這在我國郵票發行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四套郵票的基本情況 1、《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發行日期:1975.10.13,影寫版,齒孔度數:P11.5,郵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