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上天、能入海的龍,作為神圣而又略帶神秘的圖騰象征,已經伴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遠播海外。龍年將至,方寸之間的神龍形象,也遍行天下。
大龍票 最早郵票至今存謎
盡管對于誰才是中國最早發行的郵票這一問題,一直以來是有爭論的。不過有一點,各派都毫無異議,那就是無論誰是中國第一套郵票,龍圖案,都是構成中國最早郵票的主題元素無論是上海工部局書信館的“工部大龍”,還是大清海關發行的“大龍郵票”,無一例外選擇了龍形圖案。
對于這兩種龍票,有人試圖給出更精確的定義,那就是1865年發行的“工部大龍”是中國最早出現的郵票,但其并非中國官方機構所發行,不能算作中國的正式郵票。最早的正式郵票,當屬“大龍郵票”。
在一般人眼中,郵票當由郵政部門發行,而作為中國最早的正式郵票,“大龍郵票”卻出自海關。
1878年,大清海關試辦郵政,坐落在天津海河岸邊的天津海關書信館,成了中國近代第一家效仿西方模式的郵局書信館,“大龍郵票”就是在這里發行的,并由上海海關造冊處負責首批的印制。有人習慣把這套龍票,稱作“海關大龍”。
上海海關造冊處印制“大龍郵票”郵票圖案正中繪一條五爪金龍,襯以云彩水浪,為銅質版模,雕刻家用手工逐枚刻制,全套三種面值,幣制為關平銀,一分銀為綠色,三分銀為紅色,五分銀為黃色,刷色有深淺暗亮等差異,采用凸版印刷,有背膠。后來,人們根據“大龍郵票”的票幅和紙張不同,將其分為“薄紙大龍”、“寬邊大龍”、“厚紙大龍”等。
龍形圖案,體現了至高無上的權威,自“大龍郵票”以后,大清郵票多用龍形為圖案。最早的紀念郵票1894為慈喜六十壽辰而發的九枚一套的“萬壽郵票”,其中一枚為蟠龍。最早的對剖郵票、最早的欠資郵票,也都是龍形圖案。
至今,“大龍郵票”的設計者是國人還是洋人,設計者姓字名誰,以及精確的發行日期,依然成謎。
金箔龍 首次實現自行印制
盡管龍的形象,高貴神秘,成為中華民族的圖騰象征,但新中國成立后,以龍為圖案的郵品種類并不是很多。1999年12月20日發行的《澳門回歸祖國》金箔小型張,就是其中之一。
《澳門回歸祖國》金箔小型張,是此前發行的《香港回歸祖國》金箔小型張的姐妹篇。在設計上,畫面上部為鄧小平同志的形象及“一國兩制”四個金色大字,下部則是具有澳門地方特色的“舞醉龍”燙金圖案,整個畫面統以玫瑰紅色調,熱烈而喜慶。畫面中的四條龍形,也因為與眾不同的燙金,在諸多龍題材郵品中獨樹一幟。
與首枚金箔張《香港回歸祖國》不同,由北京郵票廠印制的《澳門回歸祖國》金箔小型張,是第一次由國內自行完成印制的,此前的金箔張都是法國印制的。
據說為了印制這枚金箔小型張,專門組建了金箔郵票車間,還引進專門設備,克服了種種技術難題,創造性地采取分隔印刷工藝,一下節省了四千卷金箔,也節約了大量外匯。由此,中國的金箔郵票燙金水平,步入世界前三。
在《澳門回歸祖國》金箔小型張發行前后,還有兩個龍題材郵品面市1999年發行的“九龍壁”小型張和2000年發行的一套六枚的“龍文物”郵票。
生肖龍 三套龍票各有神韻
自打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發行生肖郵票以來,到今年龍年生肖票已經發行了三輪1988年《戊辰年》龍年郵票、2000年《庚辰年》龍年郵票以及剛剛發行的2012年《壬辰年》龍年郵票。
1988年發行的第一套《戊辰年》龍票,圖案不以雄姿驚人,不以威猛懾人,而以親切、活潑取勝。設計者綜合了木版年畫、剪紙、刺繡等幾種民間藝術的特長,使筆下的龍色彩絢麗,雅致可愛。
2000年發行的第二套《庚辰年》龍票,第一枚生肖圖“祥龍騰飛”中的龍形象取自漢代瓦當,背景為水波紋,黑龍、金底、“庚辰”紅印章,表現了中國藝術中最典型的三種色彩。第二枚“旭日東升”,主圖為在旭日、海浪襯托下的“龍”字草書。
今年的《壬辰年》龍票設計,發行前就曾在網上曝光,立時引來一片熱議,有人認為“威武莊嚴,一身正氣”,展示著龍的剛強、威嚴,很有視覺沖擊力。也有人認為“兇神惡煞,霸氣外露”,更有人形容為“貼在信封上能寄信,貼在大門上可辟邪”。
設計者陳紹華亦言,設計這枚龍票時曾在“猛龍”和“祥龍”間猶豫,最終在設計中,《壬辰年》生肖龍票在基本構型上參考了明清蟠龍的造型,表現出龍和其他所有的生肖都不一樣的權威、神性以及辟邪內涵。
龍票變金磚
伴隨《壬辰年》龍票,中國集郵總公司同步發行了《壬辰年》郵票金磚一組五款,這是繼2010年虎年生肖郵票金磚發行后,推出的第三組生肖郵票金磚。
作為龍年賀歲的高端收藏精品,《壬辰年》郵票金磚以2012年生肖龍票為主圖案,采用999純金,運用浮雕、磨砂和鏡面等貴金屬加工工藝,按郵票等大尺寸精工鑄造。《壬辰年》郵票圖案中以純金打造出的生肖龍生動、立體,充分展現了中國龍“威儀四海、潤澤四方”的風范,表達了“金龍獻瑞”的美好祝愿。
龍形各異
2012,龍年,世界各地都發行了以中國龍為題材的紀念郵票。龍形各異,千姿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