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中國郵政發行《拜年》特種郵票一套1枚,這是拜年系列郵票的第一組。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而拜年是人們在春節期間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拜年》郵票的選題迎合了中國傳統的春節拜年文化。借此機會,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其他國家和地區發行的春節題材郵票及同類“拜年”郵票。


新加坡于1971年先后發行2枚有關“中國新年”的郵票,一枚畫面上是兩個身穿節日盛裝的孩子,喜氣洋洋地把壓歲錢放進儲錢罐里(圖1);另一枚是寫有“福”字樣的鯉魚燈,寓意來年鯉魚跳龍門。2008年,新加坡發行的一套12枚《節日》郵票中,則有一枚描繪華人兒童舞龍和燃放鞭炮的場景,其間點綴了六盞紅燈籠。2012年,新加坡再次推出一套8枚《節日》郵票,其中一枚以舞獅為主圖,背景的屋檐下掛有多盞紅燈籠(圖2)。
斐濟從1973年起先后三次發行“中國新年”郵票,圖案分別是獅子舞、五彩繽紛的紅綢舞和大紅宮燈與飛騰的龍。在泰國郵政2008年推出的《中國新年》郵票小全張邊紙上,也可見兩盞隨風飄舞的紅燈籠。

在《拜年》郵票發行之前,中國郵政也曾發行過《春節》郵票,而此次專門以“拜年”為主題,無疑使郵票發行的目的更加明確。這樣具有明確目的的郵票在其他國家也有很多,像日本從1935年12月1日開始發行賀年郵票,首套賀年郵票的主圖為名畫《富士山》,此后歷年賀年郵票的選題基本固定,多為日本鄉土工藝美術作品及反映民俗風情的繪畫。由于二戰的影響,日本賀年郵票曾一度中斷,1948年起至今每年都有發行。2015年羊年生肖賀年郵票仍以鄉土玩偶為題材,圖案原型為日本長野縣的奈良家制作的信州中野土人形——羊。“中野土人形”是長野縣廣為人知的鄉土玩偶,其起源可追溯到日本文化文政年間(1804~1830年)。面值82日元的郵票圖案原型為日本鳥取縣的木藝師小椋幸治1934年為當時日本商工省的工藝展所創“巖井木雕”十二生肖中的羊(圖3)。日本還首次推出國際郵資補資用賀年郵票,面值為18日元,與面值52日元郵票合用為國際明信片起跳郵資,與面值82日元郵票合用為國際普通航空信件起跳郵資。
與春節題材郵票發行地以亞洲國家和地區為主不同,同類“拜年”郵票則更具異國風情。


塞拉利昂1996年發行的《鼠年》生肖郵票小型張,其邊紙飾以一幅中國傳統剪紙,再現了一位抱拳拜年的兒童,構圖質樸、別致(圖4)。圭亞那1997年推出的《米奇賀新年》迪士尼卡通郵票中有一枚“拜年”,描繪米奇、米妮等卡通人物雙手抱拳作拜年狀,背景有一個大大的“福”字,充滿喜慶氣氛(圖5)。在該國1998年面世的《虎年》郵票中,則有一枚出現身著中式服裝的跳跳虎和小豬互相作揖拜年的場景。



贊比亞1997年發行的《牛年》郵票中有一枚描繪穿著旗袍的大牛抱拳拜年,身著唐裝的米奇、米妮陪伴在旁,票上還印有“萬事如意”和“大吉”字樣(圖6)。馬來西亞2006年發行一套3枚兒童畫《節日》郵票, 其中一枚“中國新年”中有一位紅衣華人在作揖拜年(圖7)。印度尼西亞2007年推出的十二生肖郵票之一的主圖是站在牌樓下互相作揖拜年的男女兒童(圖8),同時面世的八邊形小型張及小全張的中心部位也用燙金形式印上了相同的圖案。


庫拉索2011年發行一套5枚《兔年》生肖郵票,其中一枚以身著清朝官服的兔爺抱拳拜年為主圖,背景是北京天壇祈年殿(圖9)。馬里2013年面世的《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小型張,其左上角邊紙描繪諾貝爾獎牌下掛著三盞大紅燈籠,每盞燈籠上都有一對相向作揖拜年的男女兒童(圖10)。
最后,普及一下抱拳作揖的常識。根據我國傳統禮節,抱拳作揖應按不同場合采用不同的姿勢,而且男女有別。男性右手在內左手包于外稱為“吉拜”,常用于過年等喜慶場合;反之則是“兇拜”,只可用于吊喪。女性的手勢和男性相反,即左手在內右手包于外是“吉拜”。
來源:中國郵政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