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郵票投資,我們缺什么? |
發布日期:12-02-17 08:52:25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 作者:郭旭升 |
1月5日,三輪龍票發行。在這之前,龍版票期貨出現,小版50元,大版150元。隨后龍票進入人們的視線,并大肆炒作,但郵政公司的售票窗口卻始終不見蹤影。郵票市場缺乏法治,我們缺乏理智。 1月30日,龍票空量上漲,至2月8日見高385元,整個郵市唯三輪龍票一支獨秀,其他票品跟漲無力,就地徘徊。市場混亂,龍票虛漲,致使大盤喪失勇氣,我們缺乏信心。 在龍票看似瘋狂的市場,很多版塊卻“我自巋然不動”,其龍頭品種更是乏善可陳,可見三輪龍票并未托起大盤,也托不起大盤。然而當前的郵票品,可投資的品種何止只是大小版龍票、生肖系列、絲綢系列!80猴票只有一種,但多數人的投資思路依然停留在上世紀90年代?梢,我們缺乏聯動投資意識,缺乏創新觀念。 這就是一旦有人另辟蹊徑就遭遇攻擊的原因所在。這是一個沒有理智的市場,難道眾多的郵票品只有生肖郵票可投資,只有龍票可入法眼?我們站在一群羊中,只知道在一支羊身上薅毛,因此冬天一到,此羊就死掉。 新中國以來,中國郵票根據國家政治經濟形勢的發展,也經歷了大致6個階段。文革前17年(1949-1966),文革中10年(1966-1976),文革后3年(1977-1979),改革開放30年初期6年(1980-1985),改革開放30年中期22年(1986-2008),改革開放30年后期。這6個階段,唯到了1997年郵票的收藏與投資概念(郵市開放)才開始光彩照人,隨之投資主體不斷發生變化,不同的社會時期投資主體有不同的特點。但十幾年來投資與盈利方式并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即收集籌碼,待價高沽,郵票只是作為一般商品的屬性,從左手倒到右手。郵市僅僅停留在一個典型的貿易市場中,我們期待的文化分層關系并未得到充分“綻放”。即大中國文化特色還不能通過更高雅的分銷渠道,走上家庭的收藏架。我們缺乏長遠的思想,不懂大國意識。 那么更好的收藏是什么,更理性的投資又是什么?有沒有?有。但這個市場缺乏權威指導,缺乏品牌指引。原因是我們缺乏研究,還很浮躁。更大的原因是郵政公司不是我們的“朋友”,而是我們的“敵人”。 然而,事物總是要向前發展的。不管如何貶低郵政公司,如何職責市場混亂,郵市的能量已經在不斷聚集,一種內在的力量已經簇擁我們向前,F在再回頭看看由2009年—2010年掀起的這場市場行情及其特點是什么:不管發行量大小,要看消耗量多少,消耗出精品不是一句空話。編號票及其此后的一些消耗郵品,清晰地投資思路告訴我們:投資消耗大的郵品就能贏就能長久。市場精確顯示:無論是編號中的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