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選張系暗藏重大信號
——讀義智看盤,掙天下大錢
幾年前,一個長征評選張發行了,起始人們并不看好,有的說這是個性化郵票,有的說這是郵政圈錢的產物,有的說這是解決郵政官員們吃喝費用的,故市場人士大多對隨后發行的幾個評選張采取了避而遠之的態度。數年過去,回頭間,幾年來發行的評選張悄然形成了一個系列,耐人尋味的是,對評選張系一直沉默的國家郵政今年竟在中國集郵報上,大張旗鼓地公布了十八大評選張的發行量為8萬枚,且與其它郵票一并登出,這無疑我國西部戈壁荒漠引爆了一顆核彈,引起郵市巨大的反響。
其連鎖反應就是:以十八大評選張、圖書評選張帶隊的評選張系快速上漲,二是找貨的人們聞風而動,一夜爆多。三是場內場外的圈內人士議論評選張象水開了鍋,關注的多了,寫文章介紹的多了,網上出現的頻率多了,而且十八大評選張、圖書評選張要上市掛牌了……
一、 評選張系之謎之疑
筆者親眼見到了中國集郵報公布的十八大評選張的發行量,對于其它評選張系各張的量沒看到,但網上已有其它各張的發行量公布。從十八大評選張發行量僅有8萬來看,網上公布的各張的發行量應當可信,絕非空穴來風。既然如此,國家為何將評選張發行量定為如此之小呢?每年的佳郵評選張,是一年佳郵中的佳郵,其潛在的需求量肯定要大得多,你看國家郵政為了創收,用盡了各種招數:百姓喜歡生肖,于是,就大力開掘,印量幾千萬枚或套,或是幾百萬版地搞,還開掘了什么大版小版贈送版、郵資片廣告片縮普小本票,狠不得將百姓口袋里的錢統統掏走。百姓喜歡木版年畫,于是,木版年畫的普通小版、兌獎版、小全張、絲綢小版象老母豬生仔一樣下個不停,而且印量一個比一個大。為何獨獨評選張系發行量這樣?而且其發行量從長征評選張始,到十八大評選張的發行量呈遞減態勢?
為何郵政到了今年,卻及時而且獨獨公布了十八大評選張系的發行量?這些疑問的背后,究竟隱藏著什么意圖?什么秘密?
二、 當年,小版張是如何爆紅的
小型張板塊,自八十年代中期崛起,一直到1997年的行情大潮,一直是郵市最火最紅的板塊。原因在于它發行量相對于套票,發行量小,主圖畫面寬大,選題好,設計美,而且相對于當時的老式大版,它小而適中,便于人們攜帶交易。直到92年以后,由于國家郵政的天量發行,并增加小型張每年的發行枚數,致使小型張成為了郵市的航母板塊,且,不少小型張粗制濫造。又恰逢行情低迷多年。
2003年,為了挽救郵政集郵業務的不利局面,也出于救市,也為了與國際上當時流行的郵票版式接軌,小版張正式做為一個板塊發行了,為了打造小版張板塊,國家郵政在03年全年的二十多套郵票中,僅小版張就發行了24種,將最好的題材、最好的設計、最先的印制、最小的發行量全用在了小版張。一方面,小版張板塊發行量在幾十萬版,最小的崆峒山小版僅40萬版。一方面,當時的小型張的發行量還在1000萬以上。巨大的反差,將小版張推上了郵市最紅的位子,就這樣小型張板塊被迫退位了。
三、 要型張上位,評選系釋信號
十多年過去了,小版張的發行品種多的眼花繚亂,而且發行量也是逐年加大,一些小版的發行量竟達到了六七百萬版之巨。相反,小型張板塊的發行量由過去的幾千萬枚縮減到1000多萬,再縮到700萬,顯然國家郵政不愿意舍棄創利頗豐、百姓深愛的小型張板塊,小版張畢竟塊大體肥,相對小型張不便于攜帶,就是插冊子,真的不如小型張好裝。于是,幾十萬量的縮量小型張如港歸小全張、澳歸小全張、奧博絲綢張、牡丹絲綢張出現了,國家郵政希望憑這些縮量小型張就象當年的桂花無齒,帶動小型張板塊乃至郵市大盤再現前三次行情大潮的輝煌。但由于種種原因,這樣的局面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
于是,評選張系悄然地、逐步地被推出了,它們的題材、設計、印制等衡量郵票收藏投資的指標若何?全國年度最佳郵票評選早已給了答案,不須筆者多言。當年,小版張將小型張打下馬來,還憑一個最致命的指標,那就是發行量,現在評選張系的發行量比當初的03小版張更小,由此,國家郵政的意圖就不言自明了。
有朋友問了,你還沒有回答國家郵政為何多年不公布評選張系的發行量,為何今年獨獨將十八大評選張與其它郵票的發行量一并公布呢?并將十八大評選張定為其中的最小發行量呢?我認為第一國家郵政表明評選系屬于正規郵票,第二是:好鋼用在刀刃上,重磅炮彈只有在最關鍵的時機、最重要的位置并以適當的方式扔出,這是用它來引爆大行情的。至于將十八大的發行量定為評選系最小的,那更說明了國家郵政對此張的高度重視與厚愛,并借此表對對習近平為首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的忠心與擁護。如果再有哪個榆木腦瓜追問十八大評選張的投資錢景如何,我也直白告訴你:中國的郵市是政策市,連國家郵政的頭頭腦腦都如此高度重視,何況百姓呢?何況場內場外的資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