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方寸之上觀氣象)
1958年8月25日發行的《氣象》特種郵票是新中國第一套氣象郵票(圖1),全套3枚。第1枚“古氣象儀”圖案為東漢科學家張衡創制的測風儀器——相風銅烏,是世界上最早用來觀測風向的氣象儀器;第2枚“氣象觀測”圖案為我國制造的現代探空儀,由探空氣球和無線電探空設備組成,主要探測高空多種氣象要素;第3枚“氣象服務”圖案是建于近代的上海外灘信號塔,塔上掛臺風信號,預報鄰近地區48小時內將有臺風影響,背景是一幅地面天氣形勢圖。
1978年4月25日發行的《氣象》特種郵票(圖2),全套5枚。第1枚“氣球探空”圖案為兩位氣象員正在施放探空氣球,邊上設有百葉箱和風向風速儀;第2枚“氣象雷達”圖案為設置在海邊巖石上的氣象雷達,是探測一定范圍內大氣中風暴、雨、云等氣象要素的專用雷達;第3枚“天氣預報”圖案為氣象工作者根據氣象圖進行天氣預報的情景;第4枚“氣象哨組”圖案為一個農村氣象觀測哨組在進行物候觀測;第5枚“人工消雹”圖案為用炮向云層發射藥劑破壞成雹條件,免除冰雹的危害。這些郵票上的內容真實形象地反映出當時的氣象工作情況。
2000年,為慶祝世界氣象組織成立50周年,該組織提前向各成員國發函希望各國發行本國的氣象郵票(圖3)。我國于當年11月22日發行一套《氣象成就》紀念郵票,全套4枚。第1枚“氣象衛星”的畫面主要由氣象衛星和衛星接收天線組成,第2枚“青藏高原氣象考察”的畫面為在青藏高原進行氣象科學試驗,第3枚“數值預報”的畫面為電子計算機正在進行氣象數值計算,第4枚“人工增雨”的畫面為氣象飛機在進行人工增雨作業。郵票分別展現了衛星大氣探測、高原極地氣象科學試驗、數值天氣預報、人工影響天氣這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氣象工作和氣象科學成就,更是反映改革開放以來氣象部門利用氣象衛星等多種現代化設備,結合高科技手段為國防和國民經濟建設提供全方位服務。
另外我國還發行過一些涉及到氣象工作的郵票:比如1959年發行的《中國少年先鋒隊建隊十周年》第4枚“科學研究”,郵票圖案是一位女少先隊員站在雨量器前觀測降水量的情景;1979年發行的《從小愛科學》第5枚“氣象”,郵票圖案是一位女少先隊員在百葉箱前記錄氣溫、濕度的情況。通過郵票畫面,不難看出新中國對氣象事業的重視,尤其是對青少年氣象知識的培養,也反映出氣象科普工作的濃厚氛圍由來已久。1960年發行的《全國農業展覽館》第2枚“氣象館”,郵票圖案是探空氣球、百葉箱和農展館氣象館的剪影。這枚郵票凸顯著氣象在農業生產、為農服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瀟湘雨)
(來源:中國商網—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