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題材郵票漫談 |
發布日期:14-04-11 08:36:44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 |
來源:法音 作者:王麗心
佛教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二千五百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化,成為了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也因此,許多國家和地區發行了不少佛教題材的郵品。如泰國發行的“金玉大佛”,越南發行的“羅漢圖”,印度發行的“阿育王石柱”,孟加拉國發行的“銅佛”,蒙古國發行的“跳布扎面具”,日本發行的佛像、佛教建筑,澳門地區發行的“觀音系列像”等等。中國作為佛教的第二故鄉,三大語系佛教齊全,佛教文化極為豐富,因此在當代,我國也發行了不少佛教題材的郵品。 說起郵票,就不得不先簡單介紹一下郵票的歷史和集郵的知識。 郵票的發明者是英國貴族羅蘭·希爾。有一天,他在鄉間散步,看到一位姑娘從郵遞員手中接過一封信,只在信封上看了一眼就說“我沒錢收信”,便把信退給郵遞員。于是雙方發生了爭執,希爾走上前去,慷慨解囊為姑娘付了郵費。姑娘很感動,笑著對他說:“這是我未婚夫的來信,他知道我沒錢收信,便在信封上做記號,角落上的十字,表示他平安;圓圈,表示已經找到工作。” 姑娘的話給希爾很大啟發,經過幾年的反復思考,終于想出了辦法:降低郵費,一便士交寄一封信,并由寄信人在信封上貼好“郵票”,以示郵資已付。英國政府采納了希爾的建議,于1840年5月6日發行了世界上第一枚郵票,郵票上印有英國女王的頭像,面值一便士,無齒孔,黑色,被人們稱為“黑色便士”。英國最初發行的郵票,因印有維多利亞女王的頭像,女王的寵臣認為,在她的背后涂膠水有損女王尊嚴。于是便通令全國不準粘貼,只能用回形針把郵票別在信封上。但這種方法行不通,最后還是恢復用膠水貼郵票,并一直沿用到現在。 我國的第一套郵票出現于1878年,由清政府發行,這套郵票共三枚,中間以象征封建帝王的圖騰——龍,并襯以祥云。主圖上方是英文的“中國”,下方是英文的“分銀”字樣,這是因為當時成立的大清郵政局,是附設在帝國主義控制的海關之內。因此,這套郵票又稱為“海關大龍”郵票。 在中國,收集郵票一般以紀念郵票和特種郵票為主。紀念郵票的特點是具有時間性,是為某個重大事件而發行的,發行的時間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通常在郵票邊齒處用“紀”或“J”來表示,并標名發行時間,一套票中有幾枚,有順序號。 特種郵票則沒有明顯的時間性,主要是圍繞某一個特定的內容而設計、發行的。通常在郵票邊齒處用“特”或“T”來表示,并標名發行時間,一套票中有幾枚,有順序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