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后奧運”(張健初) |
發布日期:08-09-11 14:01:14 作者: 新聞來源:郵市 新聞點擊: |
現在郵市流行一個時尚詞匯,叫“后奧運”。“后奧運”具體什么性質,什么特點,并沒有人能說清楚,但只要一提起“后奧運”,大家都把它與“蕭條”、“衰退”等詞匯等同。 如果真有“后奧運”,如果“北京奧運”是其時間分界線,那么8月8日奧運開幕之前,應該是“前奧運”時代;8月24日奧運閉幕以后,則是郵市“后奧運”時代。理論上,這個時間段是區別郵市行情“起”與“落”性質的分水嶺。依舊是理論,郵市“前奧運”應該高潮迭起,鮮花盛開,而“后奧運”,則會寒風四起,萬木瑟瑟。 但事實并非如此。至少在“前奧運”時代,我們沒有感受到高潮迭起的歡樂。距2008奧運開幕前幾個月,甚至從2007年夏末開始,郵市就出現重大拐點。之后長達一年時間內,我們既沒有看到萬山紅遍的“金秋”,也沒有看到千樹綠染的“暖春”。郵市走向與“奧運”大激情非理性相悖,反過來卻經歷了一個如此之寒、如此之長的冬季,這讓市場參與各方百思不得其解。 但細想,郵市“前奧運”自有它蕭條的理由: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其實早在“奧運”行情未起之初,許多短線客就指望高處脫身,性急些的,根本耐不住,紛紛打提前量,早早從市場退出,以落袋求安。而觀望者,行情往上可能參與進來,行情走軟,就遲遲不肯介入了。郵市是獨立運作的經濟主體,隨參與者意志而波動,它自然不會逆大眾思維而動,獨立走出持續往上的行情。 郵市“后奧運”時代隨北京奧運圣火熄滅而開始:沒有目標指引,沒有激情呼喚,沒有“奧運”之類強勢品種呼風喚雨,這市場,應該是萬賴俱寂,空無一人。即便有,也三三兩兩,零零落落,又一幅“穿著棉襖逛郵市”的舊景。對于郵市,奧運是一種期盼,是對郵市大行情的期盼。從理論上講,這種期盼落空,又沒有新的期盼點時,郵市“后奧運”的蕭條不可避免。但由于理論上的郵市“前奧運”沒有產生輝煌,因此實際中的郵市“后奧運”,究竟向哪個方向發展,便是個未知數。 其實我們真的沒有對郵市“后奧運”過于悲觀。郵市既然是獨立運作的經濟主體,就有它相應的運行規律,這個規律,就是“漲久必跌,跌久必漲”。從20世紀80年代初郵市“馬路游擊隊”開始,漫漫20多年歲月里,郵市行情始終以漲漲跌跌的形式反復出現。其中最為嚴峻的1993年,郵市冰天雪地。但隔兩年,春風化雨,郵市大潮南北夾擊,迅速蔓延到全國各地;2002年,人氣散淡,資金缺失,市場再陷谷底,卻不料峰回路轉,“庚申猴”大旗一舞,早中期郵票積極呼應,市場又紅紅火火迎來新一輪小高潮。相比之下,郵市2008年的低落,幅度更大,范圍更廣,時間也更長。它會不會在“后奧運”時代產生奇跡,誰也不敢輕易肯定或否定。 |
上一篇:在探索中前進,在困境中發展 |
下一篇:部分品種延續反彈走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