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底連續兩款縮量郵資片閃亮登場,一款是7月24日發行的JP149“中國大龍郵票發行130周年”1套1枚,發行量為70萬枚;另一款是7月27日發行的TP35“抗美援朝紀念館”1套1枚,發行量僅為50萬枚。在盛夏郵市嚴重低迷的時期,發行方再次使用發行量這個“殺手銅”,如此大幅度縮量,可以看成是發行方的救市之舉。不過,量變不等于質變,一切還有待于政策的穩定和連貫,有待于市場的檢驗。
先說特種郵資片。特種郵資明信片(TP)自1994年發行以來,迄今為止一共發行了35套,可謂題材廣泛,體系龐雜,既有一套高值組(B組)與低值組(A組)并存的情況,又有高低值融為一套的現象,還有一套單出小本冊的模式,甚至還有一套疑似紀念郵資片的單枚形式。在一套明信片中,既有套裝式、又有單純本冊式,還有低、高值和本冊式并存的形式。特種郵資片的發行,猶如設置了一個個迷宮,加之近年來又不公布發行計劃,大有雜亂無章、眼花繚亂之感,一般集郵者根本無法分清它的品種和體系,人為地設置了收藏的門檻。剛剛發行的TP35“抗美援朝”作為單枚片,與其他組別的特種片沒有可比性,只與TP28“傅抱石作品選”和TP29“南開學校舊址”這樣的單枚片才有可比性,其發行量50萬枚比380萬枚、300萬枚相比大幅減少,實為罕見。近年來,特種郵資片在市場的表現并不佳,只有“二十四節氣”、“傅抱石作品選”等極個別品種表現突出,整個板塊隨大盤的低迷且呈邊緣化。目前,特種郵資片已基本從郵局窗口銷聲匿跡,群眾基礎薄弱,實際通信消耗很少,每發行一套基本上都直接拋向了二級市場,而TP35“抗美援朝”如此之量的特種郵資片勢必將成為市場新的炒作的對象,但僅靠個別品種的縮量來支撐整個板塊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即使有熱點,也只是局部的,短暫的。
再說紀念郵資片。紀念郵資明信片(JP)自1984年發行以來,迄今為止一共發行了149套,可謂題材豐富,設計精美,規格統一,曾被譽為“硬飯小型張”,是幾次市場大潮的精品板塊。隨著發行方對紀念郵資片的過度開采、挖掘,紀念郵資片也從過去的貴族逐漸衰落,逐步平民化。為了挽救紀念郵資片,2005年發行方開始推出了縮量品種,以后連續幾年每年都有縮量品種發行,JP149“大龍郵票130年”發行量只有70萬枚,是四年來縮量品種發行量最少的,在整個紀念郵資片發行量從小到大的排列中位列18,相當于上個世紀80年代紀念郵資片的發行量,縮量力度之大為近年來之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