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郵政局發行小版張已經四年了,四年間小版張歷經幾番潮濕起潮落,今年以來成為了郵市的投資熱點。大多數小版張漲幅遠遠高于郵市熱門《甲申年》,而且有大量投資行家來郵市吸納小版張。
從目前的市場情況來看,小版張板塊行情短期應該不會下滑。觀察小版張板塊的數據即可發現,小版張存在“面值”與“量”和“題材”與“價”的概念。“面值”與“量”就是小版張面值越高、發行量越大,市場價越低,甚至打折。如《百合花》小版,面值高達42元,同時發行量68萬又相對比較大,其市場價目前僅為27元。事實證明郵票發行部門后來注意了這個問題,不但把面值基本固定在6.4元(即每版8枚80分面值的郵票),而且把發行量控制在了50萬左右;“題材”與“價”的概念是個特殊情況,有的小版張雖然發行量很大,但其郵票題材非常好,受人關注,需求量大,那么它的市場價也相對很高。如《春節》小版張,雖然面值高達39.6元,但由于其是國家正式恢復發行小版張后的第一套小版張,根據這個特殊地位和它的50萬發行量,再加上春節題材、設計均不錯,至今市場價仍在80元以上。再如,《抗擊非典》小版張和《載人航天成功》小版張,一個發了104萬、一個204萬(實際其小版就是大版,只有一種版式),因為全版多被訂戶、散戶撕開了,所以市場上一直在炒作,使得價格不斷走高。
所以,在投資小版張時一定要注意以上兩種情況,看清其發行的背景、方式和方法。2001年至2002年是小版張發行量最大的一年,普遍在150萬左右,而2003年小版張發行量一下子降到了50萬上下。這絕不是空穴來風,有—定的背景,2003年整年全部郵票每套都發行小版張,可以預定,但在這—年訂戶很少,而且社會、市場、集郵者對小版張的口碑都不是很好。大量批評輿論涌現出來,認為官方完全是在“圈錢”,一時間市場上小版張難以消化,不但積壓,而且有的小版張還出現打折現象。時間到了2004年,國家郵政局宣布了2004年的小版張政策,那就是選擇好的題材發行小版張,大版張小版化。同時另一波熱潮在沖擊著郵市,那就是以《甲申年》“猴票”為首的“猴”炒作品種席卷著全國郵市,一時間帶動了多年未見起色的小型張和打折票板塊。到了2004年2月春節后,郵市再掀巨浪,形成了“猴”陣營和“小版張”陣營對立的局面。在這場較量中,行家深知“猴”畢竟是短線品種,而大魚還是“小版張”。2003年小版張50萬上下的量成為小版張板塊的鎮定劑,吸引了大量資金。在這場熱潮中,還有一個新的標志,那就是隨著大版張小版化,市場開始正式炒大版,如《鄧穎超誕生100周年》(含10枚票),和《蘇州工業園區成立十周年》(含12枚票),均單一發行了一種版式,但其邊飾設計毫不遜色于小版張,這標志著日后將正式開始炒大版。單一版式的熱點是在“撕票”問題上下文章,如《抗擊非典》就是這種情況,總發行量1000萬左右,單一版式,要零售和供應訂戶、制作郵品,必定要撕開,存世量必然減少,這就是單—版式的看點。而且在版張的名稱上以后也肯定會有一定的說法,根據這些經驗。2005年以后很有可能不再分大小版,這樣一來,受益的將是2004年以前發行的小版張。
從長線投資來展望,小版張升值是無疑的。從發行量來看,同年小型張發行量是它的20倍,同年小本票發行量是它的十倍。從訂戶來看,小版張訂戶不足小型張、小本票訂戶的10%。2004年以后小版張板塊根據政策變化和發行背景肯定還會有新的變化,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閆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