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郵生存 —— 郵票發行新思維(阿陽)
自九八年以來,郵市低迷,集郵愛好者大量流失,如不想方設法留住集郵愛好者,要是沒有辦法吸引新人加入到集郵行列來,以及不徹底改革我們的發行方針方法,是不可能阻止新郵打折及集郵低迷的現狀的。這與我們的發行方針和強調的集郵方向有關。下面是本人對郵票發行及集郵協會管理的思考建議。
集郵在全球都走下坡路已是不爭的事實,若沒有其它方法生存發展的話,肯定會步某些集藏的后塵而沒落或消失,所以應大膽改革,吸引投資者收藏者進來,對發展集郵事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國家郵政局可以總公司做平臺,郵政儲蓄協助投資理財,按現在的結算或其它的結算方法,全額預訂,多少不限,國家郵政局公開承諾:按預訂量加5~10%發行郵票,五年后所預訂的郵票及會員票,各地集郵公司(市級以上)可按面值回購,回購的郵票全部銷毀。可以最低半版郵票、十張型張、五本以上年冊為限進行收購。每宗收取少量手續費。回購的票按版號或冊號屬那個公司預訂的再按原結算價退錢,差價及溢價部分由賣出公司支付。若那個公司敢于打折訂大戶的話,他將要冒極大的風險。這樣也不存在打折票的問題了,即使暫時會有票打折,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五年后肯定在面值之上。打折更會吸引場外投資資金進來。面值之上是沒人會退票的,五年后即使有少量退票,利息或投資收益郵政局也應滿意了。還可視市場及利率情況逐年適當調整回購價。這樣即使以后郵票的使用功能消失,集藏保值功能也可延續下去,郵票亦可永遠發行下去。郵政局只要永遠承諾:五年后到永遠我們都承認你的郵票價值并可兌現。讓它比股票更使人安心,郵市也會隨之穩步發展。并可著手籌建郵票網上交易所,金融方面交易操作方面都很簡單,郵政儲蓄也會得益,法律上更站得住,發行經營郵資票品是郵政局的專利。
其次談談集郵協會問題。協會需要開支,理應由會費支付。可現在會員多交費的少,會員與否無所謂。以前郵電系統就訂不少票,現在郵政人員最清楚訂票虧也少有人訂票,門市協會門庭冷落。搞好協會最重要是給會員關心與實惠。現在開始登記交費會員及招收新會員,新會員可要求先辦準會員證,要求最少預訂兩年年票后方可轉為會員。會費高點,每年三五十元,由省協會統一編號發證,入會十五年轉為高級會員,二十五年以上可申請特級會員(需有豐富的藏品或得高獎作品方可申請) ,郵政局每年特別為高特級會員優先優惠供應郵品。每年發行十種郵品供會員收藏,每種供應5-15%會員, 量有多少, 就叫集藏郵票又何妨?反正發行者承諾可回收。我們不能認為郵票通信后才叫消費消耗了,其實我們更應做到讓集藏者永遠把郵票放在藏柜里,且在增值保值,市場上流通的就會永遠在減少,這才叫做真正的消費消耗,老抱怨紀特票沒在通信中消耗是可笑的。更應設想仿錢幣的發行思路,發行系列真金銀郵票、小型張、郵資封片。純為收藏, 價值高些, 量盡可能少,郵政局賺少點,實惠讓給會員,因郵票跟錢幣一樣是有價證券,讓它形成一個收藏系列供應會員,每季度發行一套(張)或一封(片), 精美包裝,只抽簽供應1~2%的會員。
最后是集郵的宣傳問題。首先我們應對集郵的思想方針進行調整,在強調集郵的文化功能、欣賞功能、宣傳功能(這些功能其實在現代社會已漸漸消褪) 的同時,突出宣傳集郵的收藏、投資增值兩大功能。我們的宣傳不能讓集郵者形成這樣的印象:集郵除了研究就是組集郵展, 應鼓勵集郵人象集古董、字畫、幣卡那樣,純是為了興趣、價值、賞玩、收藏。現在好像集郵研究、出書、組集參展是集郵唯一最高境界,造就了一些藏有幾本年冊就開始到處借票封組集參展的專業參展人,雖然精神可嘉,但我們更要鼓勵以集藏為目標的純郵票收藏者,專業郵展遲早會成為走過場的一種形式。我們要大力宣傳藏票多,品種多,珍郵多,藏品價值高的收藏者,這才是一種有成就的收藏家。因為百份之九十五以上的集郵者只為擁有、只因興趣、或只為增值而收藏郵票。若為組集研究, 我們手上絕大部分的郵品都是浪費的。
以上舉措若能實施,中國集郵各方面的毛病都將治愈,它將會超越其它部門成為郵政局最主要的營業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