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炒為藏是正路 張健初 |
發布日期:04-11-21 12:45: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改炒為藏是正路 張健初
嘉德秋季拍賣中“林崧郵品收藏”和“郵品”專場,創下1202.2萬元少有的佳績。其中前者成交率100%(779萬),后者成交率為74%(423.2萬)。1940年山東清河戰時郵政總局“五星圖深棕色5分”以57.2萬元,紀54“第五屆世界學生代表大會”錯版票以30.8萬元,分列兩個專場成交之最。消息傳出,拍壇為之振奮,郵壇也歡欣鼓舞。
此次郵拍的最大特點,就是許多在炒作市場看來缺乏熱點的郵品,出乎意料受到歡迎。其中集郵家林崧專場千余項清代、民國、解放區郵品,不僅紛紛拍出,還拍出了好價格。“郵品”專場上的同期郵品,成交也十分活躍。據業內人士介紹,清代、民國、解放區郵品能拍得如此佳績,數十年來難得一見。此外,新中國郵票、封、片、簡,甚至首日封等,競拍也異常激烈,其中T46“庚申猴”,新橫雙連拍到2750元,10枚蓋銷票3750元,2件首日實寄封2750元,3枚極限片2750元,遠遠高出拍賣底價。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抱怨郵壇缺乏人氣,抱怨集郵者正一步步遠離集郵隊伍。2004嘉德秋季拍賣火暴,讓我們感到意外的同時,也看到仍活力十足的巨大市場——“為集郵者拾遺補缺”市場。而“為集郵者拾遺補缺”,恰恰應該是集郵公司和郵票市場共同的基本職能,尤其是后者,當年還是“馬路游擊隊”狀態時,之所以拖不垮攆不散趕不跑,就是因“為集郵者拾遺補缺”而得到強有力的支持。現如今,郵票市場越建越豪華,而“為集郵者拾遺補缺”功能,卻越來越淡薄,迫不得已,集郵者只有把眼光投向拍賣會。1202.2萬元,難道這不是一個大市場?
更多的時候,我們對郵壇的評價,是以京滬兩地郵市入市人流的多寡而定,以郵市行情高低起伏而定。我們懷念1997年郵壇輝煌的歲月,說白了,是懷念1997年如火如荼的大行情。同樣,我們指責郵壇近兩年萎縮低迷,也是以郵品市價下跌為基數的。不可否認,郵壇狀態包含“炒”與“藏”兩大部分,但“炒”只是支流,“藏”才是基礎。如同天氣,“炒”是匆匆而過的冷暖氣流,“藏”是春夏秋冬延續輪換的季節,“炒”雖能影響氣溫一時變化,但無法對季節進行實質的改變。嘉德秋季拍賣火爆,是否能給方方面面一個警示:也許我們該重新審視舊有觀念?
嚴格地說,集郵者對集郵興趣不再,是對郵對炒作的興趣不再,對發行方一味迎合市場的政策興趣不再。近些年發行方多次試圖改變郵壇低迷現狀,但從手段上看,天平更側重于市場而不是集郵大眾。2003年起推行的“版式二”政策,確實一度引出市場繁榮,但根子上,助長的卻是浮躁的炒作風。即便“版式二”高炒到面值3倍5倍,無法介入的集郵大眾,也只能敬而遠之。2005新郵計劃取消“版式二”,不知道是不是對重“炒”輕“藏”思路進行修正。
要改變郵壇低迷現狀,最重要的,是要擺正郵票“藏”與“炒”的位置。回望過去,凡“炒”出來的行情,即便再高,也只是一種虛火。而“藏”出來的價格,即便回落,也極其有限。紀94M“梅蘭芳”小型張在嘉德秋拍中以25300元成交,也向我們提示,好的收藏品水遠是有市場的。
中國集郵報 |
上一篇:新形勢下考量小版張投資 海銘 |
下一篇:近期郵市各版塊特點和潛力大掃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