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郵市行情,這幾年來可謂費勁了心機,郵市低迷、郵票打折的根源誰都知道,由此展開的一系列消費者維權上訴及郵政體制改革中銷毀庫存郵票等等過程,一幕幕飄過人們的眼簾,作為市場,除了熱點外,仍然不見行情啟動的影子。在這10余年的投資市場中,房地產、古玩字畫、黃金、股市以及生產資料、農副產品,基本上都有了數倍的上漲空間,唯獨只有郵市仍然處于深幅打折和低迷的怪圈之中,郵市這種脫離社會整體發展的奇怪現象,到底說明了什么問題呢?
先來看看郵政,2005年開始的郵政體制改革,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開放的組成部分,作為集郵這塊來說,自然也在其中,郵政從2003年至今銷毀了近百億的不良資產(庫存郵票),在根本上緩解了市場資源的壓力,由于郵政體改過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在此間的集郵公司壟斷經營炒作難免發生,郵票文化價值沒有真正體現,客觀上也阻撓了郵市行情的復蘇,但這也僅僅是郵政歷史的過程,并不代表郵政的今后。
再來說說維權,郵票是郵資憑證,但由于郵政體制結構的原因,郵政業務買不到紀特郵票以及集郵公司獨家經營的狀況已經達10余年之久,反映在利益分配上必然是造成消費者的不暢與事實上的損失,而圍繞郵票敞開銷售、敞開使用的正義維權斗爭這么多年從未停止過,各種形式、各種層次的反映及資料象雪片似的飄向國家郵政及國家有關部門,不可能不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倘若下一階段郵政內改決定將郵票回歸窗口,不能不說是這么多年來各方力量共同維權產生的結果,郵票的郵資憑證功能歸位了,郵票的消耗和沉淀也就歸位了,郵票收藏價值也就真正體現了。
最后敘敘郵市,自1997年大行情以來,中國郵市就從此步入低迷時期,其間的2001年、2004年兩次反彈行情也僅僅表演了一個多月時間,拋開97年高潮被套的不說,就是這11年間投資購買了郵票的,包括這幾年炒作新郵或熱點的,幾乎全部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對于第四次郵市浪潮能否再現的問題,網絡上爭論不休而又以自己手中的籌碼為軸心,根本不從集郵事業健康發展著手,相互指責、相互攻擊,弄得場外投資者舉棋不定,同時政策上在這兩年中又無明朗姿態,客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