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采訪人 田達智(北京韓美林藝術館館長助理)
日前,2017《丁酉年》雞年生肖郵票正式發行。該郵票既突出了雄雞起舞、大吉大利的生肖賀歲主題,又展現了和諧團圓的家庭生活,延續了第四輪生肖郵票開門票——2016年《丙申年》猴票主推的吉祥“合家歡”主題。兩枚郵票圖案以中國畫寫意的形式繪制,而設計者正是藝術家韓美林。
美術報:請您談談《丁酉年》雞票的設計理念、蘊含的意義、設計過程中的難點和重點。
韓美林: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雞吉同音,代表吉祥的意思,作為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之一,雞也伴隨人類經過了幾千年的時光。因此,無論是上古的巖畫壁畫,還是承載人類文明的陶器、青銅器以及后世各種圖案和裝飾紋樣中,雞的形象都層出不窮,凝聚了人們美好的祝愿和對幸福的向往。
在接到中國郵政設計《丁酉年》雞票的邀請之前,其實我已經開始創作生肖雞為主題的繪畫了。這是我們藝術館的一個傳統,每年都會以當年的生肖為主題創作一批作品,印成臺歷、掛歷送給朋友們,朋友們喜歡看我筆下的動物,十二年一個輪回。
雞的形象是我比較喜歡的題材,很多古代圖案中都有雞的造型。其次,雞的色彩可以很豐富,豐富的造型與裝飾搭配豐富的色彩,可以變化出成千上萬種不同形態的雞的形象。通過設計,這些形象元素又被賦予不同的含義,所以說,畫好一張雞并不難,難的是生肖郵票設計時,一要尊重郵政公司作為委托方的意見;二是要在方寸之間,將各種含義融合進去,還要和同一輪的其他生肖郵票保持一個統一性和協調性,這和隨心所欲的藝術創作有著本質的不同。
美術報:您曾經也畫過很多生動的雞形象,《丁酉年》雞票的雞形象有什么特殊之處?
韓美林:在我以往畫雞的形象中,幾乎都是單獨出現的一只公雞,母雞我很少畫,小雞就畫得更少了,也從來沒試圖畫群雞。這次郵政方面的領導說,第四輪生肖郵票整體遵循“合家歡”的氣氛,所有的生肖形象,都要父親、母親再帶上幾個小朋友的形象。因此,這套雞票也要按照這個套路來。為這個,我們和郵政的同志談了好幾輪,最后還是我讓步了。不是我不能這么畫,我是想到有些生肖的形象就不適合家庭氣氛,比如龍,不能一雌一雄再帶一窩小的吧,談到最后,也不管這么多了,看看怎么完成任務,把生肖雞的家庭形象搞好吧。
《丁酉年》雞票一套兩枚,一枚為白色底色,一枚為彩色底色,第一枚圖案表現了一只威武強壯、高傲奔放的雄雞,第二枚則為呵護幼子的雞媽媽與抽象可愛的小雞組成的“合家歡”形象。全套郵票表現的是生肖雞幸福美滿的一家子,既突出了雄雞起舞、大吉大利的生肖賀歲主題,又展現了和諧團圓的家庭生活。兩枚郵票圖案都用中國畫寫意方法繪制。
美術報:您曾于1983年設計第一輪生肖郵票《癸亥年》豬票,1985年設計了四枚《熊貓》組票,與郵票設計有很深的緣分,能否為讀者介紹那段歷史?
韓美林:早期的郵票由于有實用功能,發行量都很大,即使是紀念郵票也是如此,而人們則很少會整版整版地買,這也都影響了這些郵票的存世量。郵票的實用價值越來越小,收藏價值越來越高,加之現代設計概念的引入,使得越來越多的人走上了郵票的收藏之路。
可以追溯到更早,我上大學就頗愛集郵,到1956年,我收集了十幾大本集郵冊,一萬多張郵票。來自世界各地的郵票豐富了我的眼界,開闊了我的視野。后來這些郵票散落,至今也不知道它們的下落,到后來我設計癸亥年的豬票、熊貓票,想到這些郵票同信使一樣,行走于各個廠礦村莊,因此動物的形象一定要老百姓喜聞樂見,感到親切。我的動物題材的繪畫,取材就是上古和民族兩個維度,上古時代雞的形象,造型簡約線條流暢,民族文化中雞的色彩,濃烈厚重而純粹,此次生肖雞票的印制,也見證了我和中國郵政這么多年的友誼。
美術報:您創作了許多生動活潑、膾炙人口的美好形象,如何才能使創作形象生動有生命力?了解到福娃、猴賽雷等形象的最終呈現與一開始的創作初衷因為一些不可抗力產生偏差,您如何看待和處理?
韓美林:藝術的創作和再創作,需要的都是藝術家的藝術素養和創造力,好的藝術形象,不管是視覺形象、文學形象還是影視形象,都是基于藝術家對于所從事的藝術門類的理解,最大程度地運用這種藝術形式的表現能力和特點來塑造形象,對于藝術再創作而言,完成不同藝術形式之間的轉換,有可能是成功的、是超越的,比如一些經典的小說改編成影視作品,也有一些是不成功的,這種不成功,一方面是作者把握形式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取決于兩種藝術形式本身之間的差異。
像上世紀50年代中國的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張光宇的《大鬧天宮》成為水墨畫和民族裝飾畫與現代動漫結合的兩個典范,在這方面我覺得當下的作者還是需要再深入。
美術報:您的創作結合了中國傳統的繪畫、書法、巖畫、民間藝術等多種形式,深受國內外的觀眾喜愛,請您談談中國的藝術如何走向世界,世界又該如何看待中國的藝術?
韓美林:我認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作為新中國培養的藝術家,我們這代人和前輩徐悲鴻、林風眠、龐薰琹那一代人的歷史使命不一樣。他們當時留學歐洲,把西方藝術介紹到中國來,取西方藝術之長,為中國藝術發展注入新的血液。而我們這一代人,經歷了西方種種光怪陸離的藝術思潮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虛無主義沖擊,對這種唬人的東西已經不感興趣了,我們要從上古的祖先的文化中吸收營養,要從廣袤大地上各個民族的藝術中接受啟示,要從符合現代審美的情趣和意識出發進行創作。藝術無需走向世界,在你的民族之根中生根發芽,藝術自會變得有魅力,有魅力的藝術所有人都會喜愛和仰望。
來源:美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