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志號的由來 |
◎鄔時民 只要稍加留意,許多人會發現有些郵票的左下角或右下角有“紀”、“特”這類的字樣以及一些數字,這叫郵票的志號。志號,包含兩層意思:“志”是有關發行情況的記錄,起票種**作用;數字為“號”,主要是記錄發行年份及順序套號、枚號等。中外郵票原本都沒有志號,在郵票上編印志號,是我國郵政部門的獨創,也是新中國郵票區別于舊時郵票的特征之一。 郵票志號最初是由原郵電部郵票發行局設計室鄧連普首創的。鄧連普從小酷愛集郵,平時收集了大量的郵票資料。但是,由于當時沒有適當的郵票目錄可查,有時候弄不清一套郵票究竟有幾枚,因此買郵票的時候會上當。有一次,鄧連普到郵商處購買《國葬》郵票。郵商給他兩枚算作一套,去郵局詢問說是一套三枚,實際上一套是四枚。有一件事是引發鄧連普設計郵票志號的由頭,喜愛集郵的他同時又喜歡攝影,為查找方便,他把每張照片和底版上都編了號。由此,鄧連普靈光閃現:何不把郵票也編上號?后來,他又從外國郵票版路的位置上得到啟發,把志號設計在郵票下面的白邊上。就這樣,1949年10月8日發行的新中國第一套郵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左下角志號為“紀1.4-1”的郵票誕生了。紀1指第一套紀念郵票,“4-1”表示全套郵票共4枚,此枚是4枚中的第一枚;另外,右下角標有“(1)”字,表示總順序號,是全套郵票的第一枚。以此類推,從一枚郵票上可以看到全套枚數、總序號和印制年份,從而開創了郵票事業的新天地。 以后,經逐步完善,還出現了“特”票,即為特種郵票之意。 我國郵票編號方法很快受到各國的贊許,后來有些國家也相繼在郵票上印了志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