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制作《鶴》郵集的體會 |
發布日期:08-12-09 08:41:47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中國集郵信息網 作者:王一名 |
,昕到了著名集郵家的講座和對郵集的點評,真是受益匪淺。在制作郵集的過程中,我還購買、借閱了許多有關集郵的書刊和雜志,使我不但學習了集郵常識,也涉獵了一些郵政專業和郵政史的知識。工作之余,我在郵政、郵史、集郵等資料的海洋中駕舟蕩漾,雖然好辛苦,卻使我的人生更加充實,真是其樂也融融。可以說,是參與了制作郵集才使我登上了集郵活動的新殿堂。 三是搜集郵品關。據有關專家統計,全世界已發行了四十多萬枚郵票,至于封、片、戳等郵品就更是不計其數了。但是,關于鶴的郵品似乎屬于冷門,不但數量少,發行的國家少,更是缺乏早、中期的東西。我國最早發行的是1 8 9 6年蕪湖商埠票中兩枚有鶴圖案的郵票,而被《斯科特郵票目錄》收錄的最早的帶鶴的郵票是1 922年前蘇聯一個加盟共和國發行的;1 9 4 5年以前全球發行的有關鶴的郵票總共才查到5枚(套)。要尋找豐富的、有效的,特別是珍罕的素材,真好像是在大海撈針。在這樣的條件下,能否制作出符合競賽規則的較好的郵集,我心里實在沒底,有好幾次都產生了要放棄這個主題的念頭。然而,可能是我對鶴太喜歡的緣故,還是咬牙堅持下來了。當我開始搜有關集郵品時,幾乎把我所有的社會關系都發動了,連多少年沒有聯系的朋友也想起來,打電話問能不能找到“鶴”。但是,我很快發現這樣做是在走彎路,因為絕大多數的人沒有接觸過郵展活動,往往是費了許多口舌,對方還是沒有弄懂你的需求;不但很少能弄到符合“有效信息”要求的郵品,反倒是搞來了許多銅鶴、紙鶴、玉鶴等。所以,聲勢弄得沸沸揚揚,收效卻甚微,真正成了雷聲大雨點小。為了扭轉這一局面,2007年的春節期間,我搞了一個“郵海游’’黃金周,幾乎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上網查閱相關郵商資料、翻閱郵品目錄上了。這下,不但找到了許多有價值的郵品,還發現了一些新的郵集創作題材。 通過這次實踐我悟出了一個道理:搜尋郵品是制作郵集的初始階段和基礎工作。制作郵集是一門藝術,它需要創作靈感和表現技巧,然而這些都是建立在郵品的基礎之上的。郵品,是構建郵集大廈的原材料,是形成郵集的物質載體。脫離了郵品的思路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是脫離實際的、無法實現的主觀幻想。因此,了解和掌握豐富的、高質量的郵品是制作一部好郵集的源泉和物質基礎。是制作郵集必不可少的前提和條件。而且,我還體會到,搜集郵品的過程,就是學習研究的過程,醞釀思路的過程,時常也會有意外的驚喜,如1 9 2 2年前蘇聯第一枚鶴郵票的獲得就頗為曲折。那是我的一位居住在美國的朋友,發動他的兒子為我尋找鶴郵票。一次,朋友的兒子在一個郵展上遇到了一位前蘇聯的移民,攀談中聽說他手里有這枚票,就求他轉讓。開始勇降位老人舍不得,后來聽說了我苦尋鶴票的故事,深受感動,不但轉讓了全套的郵票,還叮囑若我的郵集參展一定告訴他。這跨國的友情也成為我制作這部郵集的動力之一。我感到我國目前郵集制作的市場化、專業化和社會化程度與國際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要盡快趕超別人,還需要社會各界白勺共同努力,需要更多的集郵愛好者和熱心人士積極參與。而在當前,多開展一些國際間的交流合作也還是很有意義的。 總之,我第一次制作郵集,就像進了一次學堂,經歷了一次實戰演練。在這個過程中,我增長了知識,結交了朋友,豐富了生活,真是一舉多得的幸事。為此寫下這篇心得體會,想和大家分享其中的快樂。希望能有更多的朋友關心集郵活動,并能加入到集郵的隊伍中來。 |